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汉永存 > 第262章 胜负一念间

第262章 胜负一念间

后一刻,他是不会束手就擒、引颈受戮的。
    时间流逝,古代打仗不像后世,往往以一月或者年计算的,仗打到公元36年,建武12年七月份的时候,远在两千里外遥控指挥的光武帝刘秀写信给吴汉。
    提醒他公孙述还有十几万的部队,他如果困兽犹斗、负隅顽抗,还是不好对付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戒骄戒躁。
    最好的策略就是坚守广都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等着沉不住气的公孙述来进攻,千万不要主动出击与他们正面硬刚。
    如果他们不敢过来,伱再率领大军慢慢前进、逼迫他们,一定要采取后发制人,将他们拖得疲惫不堪时再发起攻击,这样就可以大获全胜!
    同时也告诉吴汉,千万不可劫掠,不可对普通老百姓下手。
    不得不说,刘秀的计划是非常好的,这叫做以静制动,让敌人主动露出破绽。
    可惜,但现在连战连捷、斗志旺盛的吴汉可不是这么想的,他反而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他还等着灭蜀呢。
    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他认为这样虽然稳妥但是费时费力,明明可以一刀削死他干嘛还要玩这么多花架子?
    吴汉本身性格好强、每次出征,刘秀都放心不下。诸将见战阵不利,有的便惶恐畏惧,失去斗志。而吴汉意气如常,正整理武器,审阅兵马。
    刘秀知道后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难有人是完美的,不是谁都是刘秀,他手下最强的将领当属冯异和岑彭了,可惜,冯异病死了,岑彭被暗杀了。
    如今最强的只剩下吴汉,他有缺点,很冲动,还喜欢发脾气,但优点也多,勇敢,忠心,舍生忘死……
    他认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现在自己这边士气高昂、以一当十;公孙述那边士气低落、临阵脱逃的比比皆是。
    只要自己这边敢于“亮剑”,勇敢的莽过去、大胆杀,很可能只需要发动一场象征性攻击,就可以大获全胜,攻入成都了。
    于是,吴汉自己亲自率领精锐步、骑兵二万人主动进攻、威逼成都。在离成都十余里在长江的北岸扎营,并架起浮桥。
    同时,命令副将、从北线赶来的武威将军刘尚率领一万多人在长江南岸安营扎寨。两座军营相隔二十余里,可以遥相呼应。
    当然,吴汉还是忠心刘秀的,他安营扎寨完毕后,将自己的进攻方案报给刘秀,像是后来的马谡在街亭布置完毕后,写信报告诸葛亮。
    刘秀看到后十分震惊,“这个吴汉,怎么能如此,早知道不用他。”
    “陛下,临阵换将可是大忌呀。”
    “唉,罢了,朕写一封旨意给他。”
    刘秀急忙写信责备吴汉,首先斥责他不听自己的建议,自作主张、轻敌冒进;接着帮他分析分兵进攻的危害。并命令吴汉马上更改计划、率军返回广都。
    大概内容是:“朕对你下过许多指令,为什么事到临头又乱套了呢?既轻敌深入,又与刘尚另建营垒,如事情急迫,就来不及了。
    敌军如果出兵牵制你,而以大兵攻刘尚,刘尚被攻破了,你也就败了。幸亏现在没事,你赶快引兵回广都。”
    但是,这一切都太晚了。毕竟成都到洛阳来回四千多里,即使是“六百里”加急也得七天左右的时间。
    诏书尚未赶到,公孙述马上就敏锐地发觉并立刻部署实施反击,他是刘秀最大的对手,若是换一个人,说不定一统天下的就是他公孙述了。
    公孙述派出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领十万军队,分成二十多营,从正面轮番出击、强吃吴汉;同时派遣其他将领率领一万多人控制浮桥、牵制刘尚、使他不能救援。
    这一仗打了整整一天,结果寡不敌众的吴汉战败,被迫退回军营进行防守。
    这个时候吴汉才明白自己与光武帝刘秀之间巨大的谋略差距。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自己与刘尚被分割包围,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破除危局,很有可能被一一击破,那最后失败的可真就是自己了。
    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吴汉思考一番,召诸将训话:“如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将来的祸患难以估量。如今要潜师寻得刘尚于江南,合兵一处共同御敌。
    若是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必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的时机,就在此一战了。”
    吴汉的战斗经验相当丰富,先是秣兵历马、犒劳将士,进行一番战地动员,调动将士们破釜沉舟、绝地求生、继续奋战的高昂斗志;
    然后,布置迷阵,制造错觉。关闭军营大门,高挂免战牌,三天保持静默状态。在军营里多竖旗帜,多生炊火、使烟尘不断。
    等到半夜,发现对面的敌军没有动静,吴汉悄悄率领军队前去与刘尚汇合。这一真假难辨的“空城计”居然真的就瞒过了对面的谢丰。
    第二天,被蒙在鼓里的谢丰依然按照计划兵分两路,分头攻打吴汉和刘尚。
    吴汉率领全军将士对他迎头痛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