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高祖斩白蛇起义,顺应天命,一统天下,建立大汉基业。
回想一下,秦亡当真只是秦二世昏庸?主要是秦法严苛,当时天下已经一统,不是战国时期,需要年年征战,百姓已经受不了那些严苛的法令,环境和时代已经变了。
若是他们立刻废除残酷的法令,像是高祖一般做,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那大秦还会这么早亡吗?”
刘瀚说完,大家都沉默了,因为他们大多有一个共识,那便是大秦亡于暴政,若是废除暴政,大汉还会亡吗?
刘瀚继续说道:“制度改变是必须的,高祖一统天下,封异姓王,这很不利于天下稳定,所以他剪除异姓王,封刘家诸侯王,郡县和分封并列。
但后世也证明,这依旧风险很大,地方诸侯王尾大不掉,文帝,景帝一直致力于削藩,甚至爆发七国之乱,直到武帝的推恩令出现了,才算彻底解决这么麻烦,几乎没有藩王能作乱了。
父皇英明神武,再造大汉,所以很多制度和法令,最好这个时候确立,当年若是高祖不封刘家诸侯王,或者不给他们那么大权力,亦或是也推行推恩令,还需要文帝,景帝,武帝几代帝王去辛辛苦苦的削藩吗?
这三省六部制度,类似于三公九卿,但有所改进,想必诸位大臣都是聪慧的也知道孤要干什么。
对,就是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它一分为三,这就为了防止王莽一般的权臣再一次出现,保我大汉江山稳固,免得生灵涂炭呀。
想想王莽篡汉,天下乱战,百姓水深火热,难道你们想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次?
亦或是有人再做下一个王莽?”
刘瀚说完,冷冷的看向反对的郭伋、杜诗、侯霸、欧阳歙。
他们吓得连忙跪拜下来,“臣等不敢。”
刘瀚随即向着刘秀行礼,“父皇,儿臣说完了,还有事情要忙,就退下了。”
“嗯,你下去吧。”
<divss="contentadv">百官目送刘瀚下朝,这一刻,看着他,如同看待另一个皇帝。
刘秀笑了笑,笑得很开心,“太子少年意气,说话可能重了一下,伱们快些起来,朕替给诸位爱卿道歉啦。”
“臣等不敢,太子聪慧过人,将来必然是一代贤君,陛下后继有人,为陛下贺喜,为大汉贺喜!”
“太子的话虽然直白,但很有道理,为了防止下一个王莽出现,三省六部的推行,朕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吧,大司徒。”
“臣在。”侯霸连忙站出来。
“你下朝后和诸位大臣议一议,具体怎么弄,给朕写一个奏章,也不一定全按照太子的来,但要多向太子询问,要符合大汉的基本情况,不能太急。”
“诺!”
……
章台殿内,
“母后,你听说了吗?今日太子哥哥一番话,说得朝廷大儒们哑口无言,大哥当真是聪慧,他是怎么想出这个三省六部的,还有那科举制度?
听说他还对父皇说了一句话,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儿臣想想也是,要是王莽早死十几年,大家估计以为他是姜太公,或者霍光这样的人,谁会知道他是个奸吝小人,会篡汉,会使得天下大乱?”
说话的是刘阳,如今的他12岁上下,这在古代,若是农民家庭,已经可以成亲了。
古人普遍早熟,没有办法,他们平均寿命远远低于后世的人。
干旱、蝗虫、冰雪、洪涝,这些天灾时时刻刻威胁着他们,还有沉重的赋税,各种徭役,没有抗生素,弄不好,一个小感冒就会一命呜呼……
着一切的一切都逼迫着他们不得不及早的适应这个环境,不得不成长。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他们想早当家吗?是现实逼得他们不得不早当家呀。
“看来强儿确实厉害,能帮你父皇分担了,你多和他学习,将来也能帮你父皇分担。”阴丽华这么说着,眼神中却带着忧虑。
椒房殿内。
“姐姐,你是不知道,咱们家强儿,那气势,往那里一站,那就是未来皇帝,今天凯凯而谈,口若悬河,平时些敢和陛下顶撞的韩歆和欧阳歙都哑口无言,不敢说话了。”
郭况绘声绘色的说起大朝会的事情,听得郭圣通喜笑颜开的,感觉自己儿子很争气。
“小栾,吩咐御膳房,煮一碗绿豆汤,本宫亲自给强儿送过去。”
“诺!”
轻风侯府内,
阿依妹看向刘胖子,“三省六部,科举制度,一听就不是这时代的,你去打听打听,这太子背后有没有人。”
“您的意思是,太子背后有那些人?”
“不是,若是那些人,不会改变什么,更不会弄出这些,我怀疑他又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