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和刘协,一位是东汉帝国的开创者,一位是汉末乱世的见证者。然而,这两人无论是在位时间还是寿命,在东汉14位皇帝中都是绝对的第一梯队。
中间但凡有几个皇帝的寿命有他们那么长,东汉的寿命估计奔着300年去了,而不是只有195年。
其余的皇帝们,除了刘庄活到了47,剩下的11位,能过30,都算非常长寿。
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光武,在位32年,庙号世祖,安葬于原陵。
汉明帝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享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
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4月9日),在位13年,活了三十三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安葬于敬陵。
汉和帝刘肇(79年-106年2月13日),在位十八年,终年二十七岁。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后除),葬于慎陵。
汉殇帝刘隆(105年11月5日—106年9月21日),东汉第五位皇帝,汉和帝刘肇少子,享年两岁,在位八个月,谥号为殇,史称孝殇皇帝,葬于康陵。
这就离大谱了,还没有断奶吧!
汉安刘祜(94年-125年4月30日),在位十九年,在位享年三十二岁,葬于恭陵,谥号孝安皇帝。
少帝刘懿,汉章帝刘炟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只有十岁左右,当了一个月皇帝,凉凉了。
汉顺帝刘保(115年—144年9月20日),算长寿,活了三十岁左右。
汉冲帝刘炳(143年-145年2月15日),活了三岁,幼儿园没有毕业!
汉质帝刘缵(138年—146年7月26日),也就活了八岁,勉强上二年级了。
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这个活得久,快36了都,厉害呀。
汉灵帝刘宏(157年—189年5月13日),也活了三十岁左右,相当不错!
刘辩(173年10月14日-190年3月6日),活了十七岁,当了一年皇帝,被董卓弄下台,还给毒死了。
最后,便是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算是长命的,但一生都在妥协,是傀儡。
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在大一统王朝中可以说是最低的,没有之一,生卒年份可考的13位帝王,平均寿命仅26.71岁(前少帝刘懿出生年份不可考)。
不仅远低于之前西汉的37.67岁,而且也是历代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个低于30岁的。
这还只是他们的寿命,他们的登基年纪那更小了,小得没法看了。
皇帝短命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在当代,还有下一代,因为即便你活到30岁,你的孩子也不可能成年。
而皇帝们的普遍短命,让东汉王朝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从第四位皇帝开始,清一色的未成年,有的甚至没断奶,长达130多年。
小孩不懂事儿,这权力得有人把控吧?这国家得有人治理吧?谁来呢?
当然是当妈的来。
谁来辅助呢?
肯定是舅舅姨母外公之类的亲戚嘛,也就是外戚。
不过小皇帝他总会长大,这权力就得拿回来了吧,回不来。
外戚不愿意撒手,因为权力会上瘾,有时候,他比世间任何毒药都厉害。
既然不给,就只能抢。
可皇帝单枪匹马也没法抢,所以得有团队。
找谁呢?肯定要找信得过的人呀?
没有谁会找不信任的人来干这些事情,而毫无疑问,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宦官无疑是首选,他们没有根,不可能篡位,只能依靠皇帝。
所以皇帝和宦官组队干掉外戚,这权力就回来了。此时的宦官有了第二个身份,功臣,他们有权了。
然而,皇帝的短命必然会出现新的外戚,小皇帝也会再次长大,双方也会再次火拼,所以东汉王朝陷入了无尽的轮回。
外戚和宦官之间长期乱政长达百年,而无论是他们谁来代行皇权,都是只手遮天,因为东汉的皇权无法制衡。
当年刘秀为了巩固皇权,先是清退功臣集团,采用文官治国,军权牢牢把住了,然后将领尚书事这个头衔去了,设了尚书台,由皇帝亲自管理,政权牢牢把住了。
而且还把三公的部分权力分到了上书台。
这一下,皇帝不仅全权掌控内朝,连外朝的事儿都要管,皇权稳如泰山。
但皇帝一下管理这么多事儿,需要能力呀,东汉的未成年皇帝有能力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
不知道,因为能力还没发挥,人就没了。
于是,这么大的权力就落在了外戚手里,外戚能搞得定吗?
能,东汉外戚和西汉外戚可不一样,那都是有头有脸的世家大族,曾经的开国功臣,但凡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