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魏惠王啊,齐威王、秦昭王、赵武陵王,你方称霸我登场啊,王这个称号也就大大缩水了。
这种说法听上去很霸气,但很遗憾,它并不是王这个字的本意。
到这个时候,皇帝和王的区别就很明确了,皇帝高于王,皇帝可以封王,王可有自己的领地,但王要服从皇帝的命令。
所以,刘宏尊自己的父亲为皇是有讲究的,帝是有实际权的君主,而皇没有,它大多是一种祭祀和尊称。
比如刘邦称皇帝之后就尊称自己的父亲刘老太公为太上皇,是皇,而不是太上帝,皇代表一种祭祀和尊崇,其实没有多大的权利。
建宁元年(168年)九月,大将军窦武在与宦官斗争中失败被杀。
建宁二年(169年)正月,汉灵帝派遣中常侍从河间国迎接母亲董氏到京都洛阳,并将董氏的哥哥董宠、侄子董重也征召到洛阳。
同年三月初三日,汉灵帝尊母亲董氏为孝仁皇后,居住在南宫嘉德殿,宫殿称为永乐宫(董氏因居永乐宫,故称永乐太后),任命董宠为执金吾,董重为五官中郎将……
什么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什么是母凭子贵?什么是乡巴佬突然变太后?
看看董太后就知道,直接白捡了一个太后,成了东汉最牛暴发户。
董太后可算是个百年不遇的大奇葩,正常人家的父母都生怕自己的孩子走歪路,可这位却把自己儿子往邪路上引,怂恿汉灵帝买卖官职。
她到底是咋想的呢?其实这是她独特的后宫生存法则,是很典型的暴发户思想。
窦太后死了,她腰杆子便挺起来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董太后。
刚来到京城的那几年,董太后还是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做人的。
一个呢,是自己身份尴尬,再者他也人生地不熟,也没有自己的亲信。
还有就是他的儿子汉灵帝最开始还是想着要好好做皇帝的,所以他也不敢太过造次。
但是呢,时间一长,董太后就发现儿子不是当皇帝的那块料,而且在这期间,她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后宫得有一个厉害的生存法则,那就是要培养几个宦官亲信。
于是她对准身边的一大批宦官,让夏恽、封谞等人组成一个破坏力极强的宦官集团。
并且从这时候开始,他们开始教唆汉灵帝这个皇帝买卖官职。
直接明码标价,官职价格就是你一年俸禄的1万倍,你有多大劲儿就买多大官。
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用钱买了个太尉的官职。
买卖官职的钱大部分都被汉灵帝用在了私家园林的建设上,另外的就是被董太后和他的宦官集团瓜分了。
这种买卖官职的行为也使得朝政腐败,这也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这个乡下来的老太太是见钱眼开,买卖官职也就罢了,后面竟然胆子越来越大。
<divss="contentadv">她开始干涉朝政,和自己的儿媳妇争权,这也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更加孱弱了。
从古至今,儿媳妇和婆婆关系都很难搞。
汉朝末年,董太后和儿媳妇争权的也是非常激烈的。
董太后这位厉害的儿媳妇何氏,这可是个狠角色。
当时汉灵帝的皇后原本是宋皇后,汉灵帝不是很喜欢她,甚至因为宦官的诬陷,他还处死了宋皇后。
这之后他就立何氏为皇后,何氏是屠户出身,但偏偏急得汉灵帝宠爱。
何氏当了皇后之后,就生下了儿子刘辩,但此时汉灵帝的另一个美人王荣也生下了皇子刘协,善妒的和皇后就趁机把对家王荣给毒死了。
虽然汉灵帝知道了这件事很生气,可最终在宦官们的劝说下,还是没忍心废掉何皇后。
只是怕和皇后在对刘协下手,就把这孩子送到了董太后那里,可见这儿媳妇不是好惹的祸。
董太后呢,自然对刘协这个孙子比刘辩亲了,所以她开始极力劝说儿子立刘协为太后,这当然令何皇后很不满,所以婆媳矛盾从那时候起就有了。
但汉灵帝还没来得及敲定储君人选,就先驾崩了,留下一团乱局……
这边汉灵帝还没死多久,尸骨未寒。
董太后就叫来了蹇硕,“你派人好好的盯着何皇后,看这两天她们有什么事,盯着她们的一举一动。
一旦她们有什么行动的话,立刻给我报告,我们要先下手为强。”
“诺!”
蹇硕目前为上军校尉,汉灵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对其特别信任,并以其为西园军元帅,领导袁绍、曹操等八校尉,以监督司隶校尉以下诸官。
汉灵帝临死前还将刘协托付了给他,他自然想立刘协为皇帝。
而董太后也想定刘协为皇帝,两人自然是利益联盟。
蹇硕一出来就找到自己的心腹赵腊,“大将军可曾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