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片包谷地,还能看见地面上没被渣土掩盖起来的一些枯萎了的玉米杆子、叶子。
跟市区的渣土场比起来,这里肯定要小很多,另外倒土的渣土车也不是后八轮,而是农用车。
这些从土堆的大小就能看出来。
另外也没用推土机推平,它们被直接倒在了包谷地里后,就一堆堆的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土堆面上有脚印,这说明有人过来寻找过,可能是工地干活的人,他们应该是发现了啥东西,在工地找了后,又到了土场这边。
不是第一时间在土堆寻找,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谓“一闻金刚即解悟!”
除了三个字,并没有其它的纹饰。
“是啊!一会儿我们抓紧时间捡,找完面上的东西,再扫荡土里的。”
杨炭头看见了石头的东西,并没有要,说让给他算了。
砖的区别倒不是太明显,主要是瓦,瓦有特别大的跟那种比较小的。
其中石头制品,有石础、石花盆、石面盆、石香炉(长方形的用来装香火的容器),用来捣药的大药锤等。
“观”、“禅”、“悟”。
因为那个物品,有它特殊的含义,里面蕴含着特殊的故事。
账大家都是会算的。
想到这里是寺庙,瓦当是莲花纹就很正常了。
之前的那些砖头、瓦当倒是能够判断一下寺庙的年份。)
可能觉得是瓷片,在他俩之前过来扫荡的人并没有捡起来。
看了几处土堆,他发现这块倒下的都是青砖青瓦片。
看了一会儿,武元胜突然在一块瓦的旁边发现了一个筒瓦的瓦当。
石碑不大,边长约40公分、厚约六七公分,重约五六十斤。
虽然花费的时间不久,就一个多小时,但收获还是很不错的,每人找到的瓷片,有四五十斤重。
仔细看,砖块跟瓦片的样式、大小很多都不一样。
返回面包车旁,放好东西,两人都各自拿了一个蛇皮袋,又都去了土堆那边,继续捡了起来。
土堆里面的东西,当然不仅仅只是瓷片,还有石头材质的制品,少量的琉璃制品或者残片等。
两人来来回回的反复寻找,把倒过来的渣土堆,面上能看见的、有价值的物品扫荡完,已经差不多十二点半了。
这些琉璃制品,有清朝时期的,也有民国时期的。
找了一个跟杨承不同的方向,他也没在瓦片、砖头这里寻找,看起那些土堆里面的东西了。
哪怕是到了民国,也不是普通人家能够用得起的。
砖瓦的不同,说明这寺庙以前肯定也重修过。
上面的字很少,就三个:
寺庙的生活用品,并不低档,那些烧香拜佛的人,长期捐赠香火钱,所以购置的坛坛罐罐、碗、盘子,基本上都是细瓷。
武元胜笑着对他说道,毕竟瓷片是值钱的。
土堆里面混合的有瓷片、陶片。有宋代的,也有汉代或者唐代的以及明清时候的青花瓷。
这个石碑,应该是曾经寺里某个人打坐面观的物件。
看了一眼杨炭头,他已经走到前面十几米远的地方了。
当然,搬那些东西也很耽误时间,有那功夫,多捡点瓷片,也能卖出一件石器的钱。
(生活中,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算不看书,只是看见某个物品,都能想到很多,有一些明悟。)
大概就是那种境界:
小瓦跟一些老房子上面看见的瓦差不多,这是清朝之后的。
不过寺庙通常算是“大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一八五.二四八.一八五.三五
其实从人品来讲,杨承人还算不错,自私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但道义方面的事情,他看得明白。
这几年,种一年的地不如外出打半个月时间的工。
除了那些实用石器,武元胜还捡到了一块带字的石头制品。
各种瓷片不少,没过多久,他的双手就拿不下了。
把它拿在手里,武元胜继续找了起来。
(这個不能从生活用品判断寺庙的年份,毕竟后人用前人的生活用品很正常。
可能是觉得笨重,这些石制品,当地人包括那些施工的人,并没有捡走。
用琉璃制作的东西,在古代一般很值钱,越早越贵重。
之前有字的一面是向下的,要是朝上,被别人看见,说不定就捡走了。
看了杨探头一眼,他的情况差不多。
武元胜没发现多少粗瓷的。
大瓦的长度有30公分左右,宽度大概也有16公分,这个年代很早,至少到宋代。
乡下很多人只种一季农作物或者干脆荒着啥都不种的人不在少数。
杨炭头应该比他多一点。
可能是觉得这边是乱砖头、碎瓦片没有价值,他去找更值钱的东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