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月见将自己关在那屋子里整整三日,沈知节来看到满身憔悴的她时,心疼不已。
这三日里,冬眠没有一天不在劝唐月见进食。
有时候她说的多了,唐月见才会勉强吃两口,不过很快就吃不下了。
现在的她,好像早就成了一个不会感到伤痛的傀儡。
她明明活了两世,怎么到头来,还是会为情所伤?
“月儿啊,那些流言蜚语不用去管,要照顾好自己,你爹和我,都很担心你。”
听到七王府的消息时,沈知节差点没晕厥过去。
唐镇还在劝着她,万一这时候七王府鸡犬不宁,她去了不就是帮倒忙了吗?
于是又过了两天,寝食难安的沈知节,到底还是登门来了。
“咱就当一开始看错了人,帮了个白眼狼,下回可不会再有这好心了!”
沈知节轻轻坐在她的身边,满眼止不住关心。
听着她的话,唐月见也只是呆呆地看着前面,就像没听见沈知节的话一般,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沈知节看着宛如傀儡的闺女,叹息一声,也没了办法。
她不说话,她也就陪着她安静地坐在那里。
“娘,你说,我是不是很傻?”
良久,在这看不到尽头的沉寂里,终于听见了唐月见微弱的声音。
沈知节眼中顿时有了亮光,她连忙让人去热自己做的饭菜。
“好姑娘,吃点东西吧。”
“对于感情这种事,哪有傻不傻的。”
她吹凉了那桂花杏仁粥,喂到了唐月见嘴边。
还好这次,她张嘴吃了。
“可是我啊,是真的傻的可笑。”
唐月见一眨不眨地盯着某处,再出声时,却默默地流出了泪。
她要是不傻,当初就不会中唐莹莹的计,害的唐家全部人惨死。
她要是不傻,就不会明知这场感情是一场飞蛾扑火,当初却还要孤注一掷。
她要是不傻,现在也不会看着注定的两人在一起后,心口疼痛难忍。
唐月见忽然就想起那日,在【卿柳阁】时,那位白衣少年讲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自然就是宫青。
他自小便父母双亡,还在懵懂之时,就被邻居的屠夫以十两酒钱卖到了【百善堂】。
那皇城里的【百善堂】一开始是公家为安置无家可归的孩子而创办的,后来管事的人暗中会收取一定钱财。
由于数额不大,皇城里人人心知肚明,却从未有人插手管过。
久而久之,这件事最后就成了默许之事。
这【百善堂】,也就成了买卖的地方。
宫青被送进去时,已有了些年纪。
所以平日里大院里的脏活杂活,管事的人全都交给了他。
宫青对此并未有任何怨言。
只是从他到的那天起,每每到了放饭的时候,都会看见一道小小的神鹰,还在打扫着大院的各个角落。
其中有个叫阿喜的小丫头,比宫青早来几日,长得十分讨喜,却总爱跟宫青搭话。
宫青本就寡言,可阿喜却日复一日跟在他的身边,叽叽喳喳。
她好似有说不完的话。
一会儿坐在那石阶上说今日的天气,一会儿又拿着扫帚跟在他身后,说今日又收到了那些富家人送来的什么东西。
是了,那里面的孩子,若是运气好,则会被某些富贵人家收养回去。
若要是运气不好,则会在里面待一辈子。
日复一日,而又年复一年。
当大院里那棵槐树又抽了新芽儿时,宫青与阿喜,早就成大成了少年。
这期间不乏有人要收养阿喜,可大院里的人,人人都知道,她是为了宫青,才毅然选择了留下。
在旁人面前,宫青还是少言寡语的性子。
但在阿喜面前,他的话就会多上几句。
阿喜知道自己还没走进他的心里,但是这样,也就够了。
后来的某天,大院里突然来了个要带宫青回去的老爷。
那老爷看起来年纪都要过百了,家里却没有任何女眷。
他刚进【百善堂】,一眼就相中了正在打扫大院的宫青。
那管事的见状,还凑了过来一脸谄媚地说道,
“宫青啊,瞧你多幸运,要不是这位老爷看中了你,怕是你这一辈子都要待在这里了。”
“还不快叫人?”
管事的人推了推他的胳膊,还不住地朝他使着眼色。
不过宫青想来不是个会讨好的主,总觉得那老爷看自己时有种异样的感觉。
他看了那老爷一眼,没说话,转过了身接着扫他的院子。
见状,那要带他走的老爷,不仅没生气,还笑着给了那管事的人满满一袋银钱。
“好,好,就他了……让他准备一下,后天我带人来接他。”
一个管事人得了好处,另一个则对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