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

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

竞争,会不会导致人心再次撕裂?”
    陈景恪说道:“不会,先秦时期采取分封制,大家名义上都尊奉周天子,但藩属国都各自为政。”
    “百姓只知道有国君,而不知道有天子。”
    “始皇帝一统六国,完成了地域上的统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大一统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
    “现在纵使百家复兴,也不会造成人心分裂。”
    “就好比,儒家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很多流派之间的矛盾还很深。”
    “可并不妨碍他们都以儒家门徒自居。”
    “同理,不论人们信仰的是哪一家思想,都无法改变他们是华夏子孙这一事实。”
    “如果陛下担心人心分裂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消除不同思想,而是强化华夏这个概念。”
    “只要他们以华夏子孙自居,人心就散不了。”
    朱元璋缓缓点头,道:“有道理,看来还是要先全力推广《华夏简史》才行。”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犹豫,也能猜到一些他担心什么。
    既得利益群体是最不喜欢看到变数,变就意味着不可控,可能会让自己失去一切。
    不变,才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朱元璋是最不希望看到变化出现的。
    但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没有办法保持不变,那就寻求可预期的变。
    让国家一点点变强。
    这也是他后来接受变革的原因。
    独尊儒术一千多年,儒家一家独大也有数百年,朱元璋自然是不希望轻易改变的。
    关键是这种变,太难以预测了,所以他犹豫了。
    这种观念上的问题,是很难用语言说服的。
    陈景恪也没有再继续劝说。
    而且当初也说好了,朱元璋感觉把握不住的变革,不能强行推广。
    所以,他又将话题拉回到了司法体系本身:
    “复兴法家之事,确实需要慎重。”
    “不过司法体系的建立,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可以先行。”
    “大不了继续让儒家的人,来当司法官。”
    “等陛下哪天想通了,随时可以改变策略。”
    这一点,朱元璋倒是很认同,而且这个变革的好处,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所以他很是支持:“不错,先将司法体系建立,再说其它吧。”
    “有了司法官,查案办案的效率都会提高,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陈景恪一听这话,连忙说道:“陛下,查案的权力不可交给司法官。”
    朱元璋疑惑的道:“为何?没有查案之权,他们如何审理案件?”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有查案的权力,又有断案的权力,他们不成小号的锦衣卫了吗?”
    朱元璋也有些发愣,怎么就和锦衣卫扯上关系了:
    “胡说八道,之前行政主官就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的权力,也没见他们成为锦衣卫。”
    “咱知道你在顾虑什么,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之权,司法官的权力就太大了,容易造成贪腐。”
    “但若不给他们查案的权力,他们又如何办案?”
    “靠衙门的衙役?那伱说衙役是听主官的,还是听司法官的?”
    “如果主官和司法官配合的好也就罢了,如果配合的不好,恐怕司法官一件案子都办不了。”
    陈景恪一时语塞,想一想,确实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前世制度更加健全,公检法相互独立相互配合。
    可是现在没那个条件,没办法照搬前世的经验。
    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先让司法体系独立,就已经是前进一大步了。
    公检系统暂时还是算了。
    “陛下英明,是我将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不过,将衙役划给司法官,行政官那边怎么办?”
    朱元璋怒道:“你这些天都跟着李善长学了些什么?连衙门的三班六房都不知道吗?”
    “将三班中的快班,以及壮班管刑狱的部分,划给司法官不就行了吗。”
    陈景恪恍然大悟,不好意思的道:“咳,一时着急给忘了,陛下莫气,莫气。”
    朱元璋没好气的道:“我看你不是忘了,是压根就没用心学。”
    “咱就罚你,将大明各级衙门各个职能部门,都给咱背熟了。”
    “过几日咱要考你,要是答不上来,有你好果子吃。”
    陈景恪苦着脸道:“是,臣知道了。”
    衙门有三班六房,六房就是模仿六部设立,主管民政事务。
    三班就是通常所说的衙役,分为皂班、快班和壮班。
    皂班就是负责开道、维护公堂秩序、打板子的衙役。
    快班就类似于刑事警察,负责侦查案件。
    壮班负责把守仓库、衙门、监狱,还有巡逻、维护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