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

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

聊什么呢?”
    马皇后就将方才的话题说了一遍:“刚才正聊到,谁才是为宣太后主政创造条件的那个人。”
    朱元璋笑道:“那肯定是秦惠文王啊,若没有他的宠信,也就不会有宣太后。”
    马皇后却并不赞同:“秦惠文王时期,宣太后只是宠妃,连王后都不是。”
    “秦惠文王薨逝之后,宣太后都被赶到儿子的封地去了……”
    “若非秦武王逞强举鼎而亡,后面也就没她们娘俩的事儿了。”
    朱元璋想想,确实如此:“既不是秦惠文王,也不是秦昭襄王,那总不能是秦武王吧?”
    “小子,别卖关子了,快说是谁。”
    陈景恪这才揭晓答案:“是商鞅。”
    众人都很惊讶,怎么都没想到,会是商鞅。
    朱元璋问道:“商鞅当政的时候,宣太后还没嫁到秦国吧?”
    “你不会是想说,他留下了什么后手吧?”
    陈景恪很清楚他们为何会这么想,不站在历史角度分析,还真无法将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
    “这就要从太后的出身和制度,两个方面来解释了……”
    “咱们先说说太后的出身问题……”
    “太后想要掌权,就要任用自己信任的人。”
    “其实说白了,就是娘家人,常人口中所言的外戚。”
    “没有外戚执掌要害部门,执行她的意志,就算她有再大的本领都没用。”
    “宣太后也是靠着‘四贵’,才成功掌控国家大权。”
    “就连武则天,都要重用武三思等人,就是这个原因。”
    “但先秦时期列国频繁联姻,一国之主的后宫,大多都是他国贵女。”
    “能当上王后、太后的,基本都是他国公主、贵女。”
    “所以,外戚也是他国的贵族乃至王族。”
    “这些人,在本国有权有势,很少有愿意到外国去任职的。”
    “就算他们想去,也会受到那个国家的贵族的集体攻击。”
    众人不禁点头,这个角度看起来确实没什么问题。
    不过朱元璋却提出了质疑:“那宣太后为何可以任命自己的兄长和弟弟。”
    陈景恪说道:“这个问题问题的好,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先秦制度和商鞅了。”
    “商鞅变法之前,各国阶级固化,职位多为世袭。”
    “大司马的儿孙才有资格当大司马,大司空的子孙才有机会当司空。”
    “平民的子孙当平民,奴隶的子孙永远都是奴隶。”
    “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个坑还是世袭的。”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最后依然要回到鲁国做官?”
    “因为他本就是鲁国贵族之后,可以享受到家族留下的政治资源。”
    “在别的国家,他就是外来的萝卜。”
    “别的国家就算是采纳了他的政治主张,也没有多出来的坑安置他这个萝卜。”
    “噗。”朱雄英没忍住,笑出声来。
    众人也心下莞尔,将孔夫子比作萝卜,也是没谁了。
    还好在场的人都不是儒家门徒,否则少不了一场嘴仗。
    陈景恪继续说道:“高度固化的社会,贵族的权力不仅仅来自于君王,更来自于血脉传承。”
    “大家只要按照祖上留下的规矩,按部就班过日子就好。”
    “太后没有办法提拔重用自己信任的人,自然也就无法执掌朝政。”
    “商鞅变法,打破了血脉传承制度,用人以贤以能,并全面施行耕战制度。”
    “从此只要有能力,能为秦国立下军功,就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公卿。”
    “商鞅虽然死了,他的制度却被保留了下来。”
    “而这,就给宣太后提拔自己的兄弟,提供了制度条件。”
    “进而为她执掌朝政,创造了机会。”
    众人恍然大悟,马皇后更是连连说道:
    “好好好,景恪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
    朱元璋也不禁颔首,说道:“有道理,难怪你经常说,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的。”
    “商鞅和宣太后是没有见过面,但前者确实成就了后者。”
    马皇后附和道:“真相有时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若非景恪今日所言。”
    “我怎么都想不到,会是商鞅成全了宣太后执政。”
    徐妙锦也很兴奋,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似乎冒出了小星星。
    虽然很多东西她都听不懂,但不妨碍她知道,陈景恪说了很了不起的结论。
    真的如太孙所说的那般,陈伴读太厉害了。
    连陛下和娘娘都被镇住了呢。
    朱雄英则吃味不已,陈景恪这个家伙,以后看我怎么收拾伱。
    之后几人又讨论了历朝历代,太后干政的问题。
    重点谈的就是吕雉和武则天,没办法,这俩人是太后干政的代表性人物了。
    对这两个人,朱元璋和马皇后是很批判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