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41章 汉四郡

第241章 汉四郡

么意见。
    真能将半岛纳入中原王朝领土,那将是超越前人的功绩。
    关键是带来的实打实的利益,才是他最眼馋的。
    所以,别说是二十年,就算是三十年五十年,都没有问题。
    朱雄英就更没有意见了,二十年后差不多就是他坐天下了。
    他巴不得这种事情多一点。
    到时候他闭着眼睛摘果子就行了。
    当然,这是玩笑话。
    跟随陈景恪学习那么久,他很清楚同化是急不得的,需要时间。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
    陈景恪制定了一个大华北战略:“华北平原是大明最大的平原之一……”
    “将这里开发好了,可以恢复北方元气,稍微平衡南北经济差距……”
    “环渤海一带,拥有数个天然良港,尤为适合发展水师和海贸……”
    “以这里为支撑点,辐射整个辽东和半岛,进而攻略日本。”
    “同样的,与半岛、日本以及更北方地域的交往,也会反过来促进环渤海带的发展。”
    这其实是早就制定好的计划,只是事情太多,尚未来记得实施。
    现在高丽都打下来了,必须要跟进才行。
    “辽东那边的治理相对来说要简单的多,我认为只要解决了两个问题,剩下的都好说。”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哦,不知是哪两个问题?”
    陈景恪说道:“一是御寒,二是粮食。”
    “御寒可以推广棉花种植,粮食可以推广水稻种植……”
    至于为什么种植水稻……因为它高产。
    且辽东水网密布,还有肥沃的黑土地,实在太适合生产粮食了。
    “等等。”朱雄英惊讶的道:“水稻不是生长在温暖的南方吗?辽东苦寒之地,也能长水稻?”
    朱元璋也露出了同样的疑惑,他还真不知道辽东能种水稻。
    陈景恪叹了口气,何止是他们两个,即便是前世依然有大把的人不知道,早在三千年前辽东就开始种植水稻了。
    很多公知殖人利用信息差,开始炮制各种小作文。
    什么‘你国’东北能吃上大米,还要感谢日本人云云。
    然后就开始摆证据,日占期间,有日本侨民发现北海道和辽东维度相同。
    在北海道能生长的寒稻,在辽东应该也能生长。
    于是就引进种植。
    从此东北才有了水稻。
    还有小作文,说是北海道的寒稻先进入朝鲜,再由朝鲜人带到辽东。
    总之一句话,东北产水稻要感谢日本。
    这种公知自己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的小作文,曾经到处都是。
    蛊惑了不知道多少人。
    后来各种知识普及,这个谎言维持不下去了。
    公知和殖人又开始写新的小作文。
    什么东北原产水稻产量低,全靠日本专家帮忙育种才亩产五六百斤。
    现在东北水稻的基因,百分之六十以上来自于日本。
    陈景恪不知道东北水稻基因来自于哪,但他很想问那些人一个问题。
    杂交水稻这一块,中国需要外国的技术援助吗?
    “早在几千年前,辽东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武周时期,武则天政策失误导致了营州大乱,大祚荣在辽东建立了渤海国。”
    “当时渤海稻以色香味儿名传天下,受到权贵争相追捧。”
    “但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足够的人口,才能发展。”
    “随着渤海国灭亡,辽东陷入长达数百年的混乱,人口亦是锐减。”
    “生产力非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还倒退了。”
    “曾经名扬天下的渤海稻,也就此没落。”
    “但没落并不代表就消失了,在辽东部分地方,依然有水稻种植。”
    “只是不论规模还是产量,都远不及唐朝时期。”
    “大明既然拿回了辽东,自然要好好发展。”
    “派遣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去培育渤海稻种使其高产。”
    “如此,有了御寒之物,又有了足够的粮食,辽东自然也就能安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