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是堂堂太孙,不要面子的吗,有你这样当爹的吗。”</p>
朱标懂了,自己是多余的。</p>
干脆的闭上了嘴巴。</p>
一旁的朱棡和朱棣低着头,肩膀不受控制的耸动。</p>
陈景恪也心下好笑,小朱这是离京太久,有些跟不上版本了。</p>
以前的版本他是老朱和马皇后心中的宝,现在小小朱才是。</p>
你只能屈居第二了。</p>
不过朱雄英确实聪明啊,自己给他讲的东西,他是真的听懂了。</p>
还不是生搬硬套那种懂,而是和当前的社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理解。</p>
这智商,才是真正的妖孽啊。</p>
放在前世,可以轻松加入某少年班。</p>
也难怪老朱和马皇后越来越宠他。</p>
这种懂事又有能力的孩子,除了宠着,还能咋地。</p>
不过道理和制度,中间还差着一个实践,而这只能靠朱标去摸索了。</p>
老朱是指望不上了,他对经济确实没啥天赋。</p>
于是,陈景恪就说道:“如何引导海商和百姓,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此事只能依靠殿下去摸索了。”</p>
朱标收起那一点点小尴尬,说道:“我已经有一些思路了,待我整理出来,咱们再详谈。”</p>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有助于打破宗法制度。”</p>
朱元璋对士绅宗族可谓是深痛恶绝,立即就问道:</p>
“说说,怎么打破的?”</p>
陈景恪解释道:“这和人身依附关系有关……”</p>
“在先秦时期,百姓是依附于勋贵阶层的,而勋贵向天子效忠。”</p>
“秦汉之际编户齐民,从广义来看,百姓是依附于国家的。”</p>
“但从小处来看,是依附于土地的。”</p>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崛起。”</p>
“百姓开始依附于门阀士族,而门阀士族效忠皇帝。”</p>
“到了隋唐时期,皇权强大士族力量开始被压制,依附关系恢复到了秦汉时期。”</p>
“到宋朝时期,士绅和宗族崛起,百姓的依附关系又发生了改变。”</p>
“百姓开始依附于宗族,然后宗族效忠于朝廷。”</p>
“相当于朝廷和百姓之间,多了一个环节。”</p>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来是朝廷的力量退出乡间,给士绅宗族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p>
“二来是单个家庭力量太小,大家需要抱团求生。”</p>
“其实说白了,还是百姓太穷,只能抱团取暖。”</p>
“既然享受了抱团的好处,那就要受到制约。”</p>
“所以,表面来看百姓一家一户是一个单位,实际上是以宗族为单位存在的。”</p>
“宗族内部分工是很明确的。”</p>
“比如谁来服徭役,谁来种地,就是宗族说了算。”</p>
“专门服徭役的人,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应役。”</p>
“他家的土地,由专门种地的人帮忙耕种。”</p>
“衙门不会管服役的到底是不是本人,只要人数对就可以了。”</p>
“如果开源计划能行的通,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因此受益。”</p>
“就相当于是强化了家庭的力量。”</p>
“家庭能自给自足了,对宗族的依赖自然就减少了。”</p>
“甚至当他们的利益受损的时候,就敢于站出来反抗宗族。”</p>
“朝廷马上就要进行清查人口和土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向百姓强调。”</p>
“他们是一家一户,土地是他们家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剥夺他们的土地。”</p>
“如果有人敢抢夺他们的土地,朝廷会替他们主持公道。”</p>
“甚至朝廷可以直接申明,不承认宗族之权,只承认一家一户之权。”</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