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 > 第146章 记仇

第146章 记仇

    啊这……
    各时空的史官们更是觉得委屈。
    后人不要瞎说啊,他们哪里没记录胜仗了!!!
    那些重要战役的分析记录也没比败仗少呀。但华夏历史渊远,若什么都要记上一笔,当成日记一样,那不是没完没了,当然要选重点来写呀!
    翻一翻史书,华夏几千年来,多少精彩纷呈,绝处逢生的漂亮战役,这对后世又何尝不是一种鼓舞。
    只不过,相比于胜利,失败更该谨记,只有铭记那些屈辱,才更有前进的动力。
    知耻而后勇,史官们觉得,败仗更该详记才是。
    或许,这就是后世课本中,对于那所谓的近代如此多笔墨的原因。
    ……
    一些人听着天幕这样说,呵呵一笑。这么一说,好像确实如此啊,看看天幕的视频就可见一斑了。
    什么靖康耻土木堡,被念了多少年,到后世了当时的皇帝还逃不过挨骂的命运呢!
    哪怕报仇了还时不时拿出来念叨警戒,甚至那楼兰……
    一些文人露出了不失礼貌的微笑。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楼兰后来改名为鄯善国,迁都扦泥城,向汉称臣,其原都城楼兰城则被汉军控制。
    《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
    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有着整齐的街道,市场热闹,雄伟的佛寺、宝塔。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直至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从历史的书籍上消失。
    汉初,管理西域诸国的匈奴官职叫“僮仆都尉”,当时的匈奴将西域各国当仆人来对待,地位极其低下。
    建元三年,刘彻准备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派使者张骞遍访西域三十六国,尤其是想同位于中亚的大月氏结成联盟,欲东西夹击匈奴。
    由于当时西域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白龙堆沙漠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而楼兰就位于前往两条通道的枢纽之地,因此,楼兰既是亚欧文明的交汇之地,更成为汉朝与匈奴人必争之战略要地。
    匈奴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汉与西域的关系逐渐加深,常常与汉使者、商队发生摩擦。
    元封二年,楼兰和姑师在匈奴王的授意下,派出部队截杀了汉使团,切断了“丝绸之路”。
    刘彻知道后,怒不可遏。
    元封三年,他派赵破奴率数万精兵进入西域。
    当时号称西域最强国的楼兰,被赵破奴的七百轻骑击败,楼兰王也成为阶下囚,紧接着,姑师国也被汉征服。
    但是楼兰与大汉毕竟离得远,匈奴更近,这两个庞然大物,楼兰谁也惹不起,只得两头讨好。
    征和元年,楼兰王去世,本来在汉为质子的尉屠耆可任楼兰王之位,但因为其在汉为质子期间,多次横行不法,刘彻对这个人实施了“宫刑”。
    身有残缺的尉屠耆自然不能担当楼兰王之位,结果在匈奴为质子的安归回楼兰当了国王。
    安归继任楼兰国王之后,按照匈奴王的指示疏远汉朝,截杀汉使,逐渐引起汉室不满。
    昭帝元凤四年,傅介子与几名刺客来到楼兰,以汉帝向楼兰国王赐金币为由,要见安归。
    傅介子在宴会上直接将楼兰王的头颅砍下,并宣布——尉屠耆为新的楼兰王。
    ……汉使,名不虚传!
    安归的首级送往长安,高悬在未央宫北门,以震慑过往的外国使节。
    尉屠耆则被汉大张旗鼓的送往西域,并将一位宫女赐给他做了王后。
    为了与被杀的楼兰王划清界限,尉屠耆向汉上书,将楼兰改名为鄯善国,他同时向汉申请派兵在伊顿城屯田。
    第二年又将都城迁往扦泥城,再到后来,汉在鄯善国设置了屯田都尉,而鄯善国国都干脆搬到了汉军驻扎的伊顿城。
    ……
    再再后来,楼兰古国早已不存于世,只在零星的史料中出现。
    法显西行途径楼兰,那里已经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疑,惟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
    就楼兰这事迹,如此典型的例子,怎么能不多拿出来用用呢!
    各时空文人理直气壮。
    汉是中原文化的形成时期,人们建立起了家国同构的思想。
    楼兰向汉称臣,汉则派军队在此驻扎保护楼兰。
    因此,楼兰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正是汉的故地。
    在后世文人诗词中频繁出现,也是一种情感寄托。虽然楼兰早已覆灭,但那些英勇善战的汉代将领,一直保留在人们的心间。
    这也被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赋予为家国情怀的寄托。
    ……
    刘彻有些怨念。
    什么叫对他的好大喜功做出了很多批评,朕哪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