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纪效,是指切合实际,从实战角度出发考虑,并非空言。
所谓新书,是指出于陈旧之练兵法,但又不全按照陈旧之练兵手段,出于旧法而创新法,切合时宜。
卫渊所写之纪效新书,大部分都是在写如何训练出精锐水军。
还有一小部分,是讲该如何迎战如今的倭寇。
纪效新书,只切合时宜,至于将来,他此前有说,水军需要去不断兴盛发展。
所以,将来若是水军基础设施、军器设备有所发展的话,那么纪效新书也就成了陈旧之法,后世人再去训练水军,就要从此陈旧之法中再去立新。
这就是为什么,卫渊的这部练兵法,取名为《纪效新书》了。
“.”
因为他比较听话,论忠心程度,丝毫不输陈大牛。
在雁门之战中,卫渊是雁门主将,徐长志是副将。
更知遇到危险时,该如何做,才能将兵书安全送到京城。
论资历,陈大牛的确要排到郭颢后面。
只因练兵之法写得过于详细,只要是略懂兵家之道的将帅看了,都会对训练水军产生一个大概得章程。
如果这部兵书还能传世,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韩信的《兵法三篇》、姜太公的《六韬》,那么这些人,就会被后世封神。
可卫渊呢?
怕也是一些钓鱼台、赤尾屿等地。
“我写这图编与训练水军之法,是要让陛下与后世人重视海防与水军建设。”
因为张辅已经老了,这辈子,也就到此为止了。
当然,卫渊是有些杞人忧天,可小心终归是好事。
直到明朝皇帝召见戚继光时,他才放心的,亲自将兵书呈给皇帝去看。
卫渊虽然只写过练兵之书,但依靠《练兵实纪》,也足以让卫渊成为后世兵家中的前辈宗师。
呼延忠很有本事。
虽然有‘半路出家’的杨怀仁在此间。
只要是有点儿脑子的人,都会深刻意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
以儒将著称的萧逾明在郭颢面前,最多也只能‘平起平坐’。
“如若陛下真的要建造水军,不知卫帅心中可有合适的挂帅之人?”杨怀仁询问。
“.”
甚至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扬州等一些内陆地区。
众人用了整整半日的时间,才将图编与新书部分内容看完,随后,一个个露出惊骇的目光,
“卫帅,您只用了半个月不到,就将这两本惊世之作写出来了?”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斥候出身的林兆远合适送书。
他们也并非是在无脑吹捧。
“有皇城司的几人,已经乘船去海外探查倭寇情况,卑职初步约莫,应是逃到了海外的几座孤岛上。”
但是,水军统帅,至少在刚成立这段期间,一定要是卫渊他们的人说了算。
所以,他对卫渊,也很忠诚。
他知道,走哪条路,最快也是最近。
“若中途遇到变数,这两部兵书,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到他人手中。”
并且将图编与水军练兵法传阅众人。
甚至,两国一些高层人物,已经将卫渊的威胁性,排在了张辅前面。
卫渊点了点头,道:“将最近各地铲除倭寇的情况说一说。”
而这个章程,就是一支支水军的成立。
当然,无论此时卫渊,还是他所熟知的,那位抗倭英雄,都不免有杞人忧天的嫌疑,毕竟,一部兵书而已,能有多大用处?
但小心,终归是没错。
“我天朝子民能有卫帅,当为一幸事!”
他在东南,有无数人都在盯着他。
关键是,以郭颢的能力,压制呼延忠,不成问题。
听到卫渊的这番话,杨怀仁等人肃然起敬,
“这世上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很多,但如卫帅这般,从一开始,就想到后世子孙该如何,仅您一人而已。”
寻常兵家宗师,一生能够写出一本兵法,就足够当世惊叹了。
因此,杨怀仁他们才说,有个让敌国忌惮的统帅,乃是大周子民之幸事。
他将杨怀仁、陈大牛、萧逾明、沈青、谢武、林兆远等人唤来。
要是论资历来说,跟随卫渊一起出来混的将领,也就徐长志能稳压郭颢一头。
此话一出,众人旋即恍然大悟,不再聊下去。
随后,几人陆续发言,
首先,新军的将领,不可能担任水军统帅。
他半个月没有走出营帐,又派亲信前往京城。
至于沈青、谢武等人,论资历,那更是排不上号了,甚至要排到斥候出身的林兆远后面。
卫渊又道。
在这個与前世中华高度相似,几乎一模一样的世界里,卫渊想为后世人留下一些东西。
林兆远刚欲作揖,就听萧逾明皱眉道:
“沿海内陆倭寇已被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