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诸国使者,都是去苏杭,再不济,也是去东南各大首府。
卫渊等兄弟姐妹的老家,在扬州边界一处县城里,名为广陵县。
要是此时与两国某些商贾关系过于亲密,难免将来会有人翻旧账。
杭州盐课改制一事,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他需要给海舟助阵,否则杭州各方势力众多,唯恐海舟一人难以招架。
至于海运之事范纯仁不是傻子,心中也清楚,这事左右是绕不过卫渊的。
唯独平忠盛去了扬州,这让卫渊感到困惑。
卫渊是东道主,更是东南柱石。
大周毕竟是天朝,每年来朝贡的海外诸国很多。
“.”
为确保那批军器无恙,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讨好卫渊。
不然,遇到一场政治风波,随时一生心血,都会付之东流。
倘若两王一开始就表现得让赵祯放心,倘若涉及两王案的势力不参与夺嫡之争,压根就不会有此大狱。
说罢,也不容平忠盛说些什么,就又说起其余事,
“在来之前,本帅听说,你们都有意趁此机会,与辽、夏通商。”
广陵往南数十里,就是宥阳,乃是盛竑老家。
有了范纯仁的来信,卫渊便就自个儿接待来使了,至于蔡襄,只不过是来凑个人场,无关局势。
对你好的时候,是伪善的真好,对你坏的时候,恨不得要将伱碎尸万段。
平忠盛或是感到卫渊脸色不太对劲,连忙起身弯腰道:
“请忠勇伯见谅,在下并未打听您什么,而是去了广陵您儿时住的地方。”
“尊敬的卫将军,我来自真腊国,我去了杭州,见识到了贵国素有天堂之称的地方,那里很美,生活在那儿的百姓,穿的衣服,也都很美。”
稍后,随着酒菜上齐。
“这几日,你们都去了我大周东南哪些地方?见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对于各国想与我大周签订的生意契约,本帅大概看了一下,没什么太大问题。”
对此,卫渊也很好奇,
“听闻倭使没有前往我大周素有天堂之称的苏杭,反倒是在扬州待了许久,不知为何?”
卫渊瞧了一眼坐在自己身前右侧首位的蔡襄。
要不然,长期受到倭寇滋扰与劫掠,假以时日,谁敢出海?外来商船,又有谁敢来大周?
几人陆续开口。
听到卫渊的声音后,各国使者都很默契点头,
“如果能与辽夏两国有经略往来,那更合适不过,即使没有,也不妨碍与贵国互通贸易。”
彼时的大周,才算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唯有倭国使者平中盛慢吞吞的,在扬州待了许久,今日才刚到。
卫渊身为东南招讨安抚使,不可能为了区区一星半点,可能存有的功绩,就将政治前途给废了。
若是听说,有哪個倭人娶了中华之女子,他就不停摇头叹息。
“.”
有朝廷派来的翻译在,与各国使者沟通,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
海运之事,办好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卫将军说的是,我打算今年秋时返回柔佛,待到来年三月,将我的家人都接来,好好在大周逛一逛。”
平忠盛认为,因他带来的武者一事,使得卫渊厌恶于他。
“至于与各国海运朝贡条令,你们提出,要由你们亲自挑选我大周商队、州府官衙合作,本帅认为不妥。”
然而,卫渊并不吃这一套,
“倒是让你破费了,稍后,我会派人,将你所买之礼物,汇成金钱还于你。”
按理说,大周暂时与两国是休战和睦的状态,三国间贸易往来也愈加频繁。
平忠盛很快应声道:“听闻卫将军您乃是扬州人士,所以在下就想瞧瞧,到底是怎样的钟秀之地,才能诞生像卫帅您这样的英雄。”
卫渊双眼一眯,“你是听何人说起我老家在哪?”
他非常赞同此事。
倭人一向如此,对于一些小细节,很是重视。
借此,也能让朝廷获得一些利润。
各国使者陆续应声道:
前世,他就比较讨厌那个地方的人。
堂堂中华儿女,偏偏要嫁给野猴子,何至于此?
“商人与商人之间的合作,那是属于自由朝贡,本帅不过问。”
“但是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生意,该由哪些人,哪些商队,哪里的货品出海,又在哪儿出海,需要我大周说了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