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有的思绪都已然投映到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数学世界中!
眼前的稿纸更像是深邃黑暗的宇宙,而上面的数学符号,就像是一颗颗的星辰,点亮着未来。
......
就在徐川沉迷于数学的新世界时,另一边,遥远而深邃的太空中。
“话说,我们这应该是跑的最远的人了吧?”
一架命名为‘摇光’的二代航天飞机中,穿着蓝色舱内航天服的宇航员巫柏目光透过了驾驶舱看向了远处漆黑的世界,笑着开口说道。
副驾驶的位置上,带队执行这次航天任务的陈东脸上带着自豪的神色,开口道:
“何止,我们现在所前行的每一秒,都在刷新人类文明的太空记录!”
摇光号航天飞机,伴有一架无人驾驶智能操控的一代航天飞机组成了双机列队,搭载了四名航天员,携带着对应的物资与相关的科研设备正在前往遥远的小行星带执行名为‘炼石工程’的航天任务。
‘炼石工程’,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中第一阶段中和陨石相关的部分,其名字取自神话故事中的女娲补天。
其名字与工程手段(陨石)结合最为直接和巧妙,“炼石”与目标“补天”建立磁场保护清晰明确,充满守护与创造的温情。
“预计十分钟后抵达小行星带外沿,智能扫描系统已启动。”
驾驶舱内,ai智能系统的汇报声响起,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半月的飞行后,他们总算是抵达了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这里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啊。”
驾驶舱中,在听到ai智能系统的汇报声响起之后,巫柏的目光透过驾驶舱扫视了一下外面,感叹了一句。
副驾驶的位置上,陈东的声音响起,他笑着开口道:“那你想象中的小行星带是什么样子的?”
对面,巫柏想了想,开口道:“我印象中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与各种陨石数量应该是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
“嗯....至少应该是肉眼可见。”
“但现在来到这里发现用肉眼根本就看不到密集的小行星和陨石,有点感觉被骗了的样子。”
副驾驶上,陈东哈哈哈的笑道:“看不到才是正常的,要是肉眼都能看到,那小行星带中的陨石早就应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颗星球了。”
不得不说,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小行星带应该就如同巫柏所描述的一样,各种小行星与陨石聚集在一起,密密麻麻一片。
科幻电影常把小行星带描绘得极其拥挤,飞船需要不断躲避,如《太空旅客》中的小行星撞击特效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科幻元素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小行星带的神秘印象。
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网络上对小行星带的描述与相关的图片所带来的错觉而已。
的确,小行星带内的小行星数量庞大,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约有110万至190万颗,小于1公里的小行星更是数以百万计。
但哪怕是上亿颗小行星与陨石聚集在这里,相对比它们所处的庞大空间来说,依旧像是空气中漂浮着一粒尘埃一样渺小。
相对比陨石和小行星的数量来说,小行星带非常空旷,而小行星之间的平均距离更是高达数百万公里。
人类文明过完发射的探测器,如先驱者号、旅行者号、伽利略号、卡西尼号、新视野号等等多次安全穿越小行星带,从未发生碰撞事故。
所以星际飞船和探测器在小行星带内部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其实非常低。
对面,巫柏耸了耸肩,没有继续说道。
事实上作为宇航员的他肯定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但小行星给人留下的传统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十分钟的时间并不长,摇光号安静的航行在深空中。
很快,他们就进入了小行星带的外沿地带,视线中依旧漆黑深邃一片,但摇光号航天飞机的扫描系统中已经开始有‘目标’出现了。
那些就是小行星带中的天体,但凡是能对摇光号航天飞机造成威胁的小行星、陨石、乃至细微的星际尘埃都会被扫描进来。
毕竟这里可是外太空,每一个天体都在以数千米每秒乃至数十千米每秒的速度运转。
一颗一厘米的微型陨石,在如此高的速度下都能对航天飞机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华科院那边联合星海研究所共同开发了一种x射线时域探测技术,再结合超高精度的光学\/红外高精度技术,装载在航天飞机上可以做到对超过三万公里探测距离的实时探测与数据采集。
这个距离虽然说相对比小行星带辽阔无比的空间来说连亿分之一都算不上,但用于保障航天飞机自身的安全暂时是足够了。
除此之外,在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中,下蜀航天基地与华航天局也正在联合nasa宇航局那边研发一种更为先进的探测设备。
目标是可以做到对至少十万-二十万公里探测距离的实时探测与数据采集。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