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
苏木正式成为了一名干部。
从大头兵摇身一变成了基层骨干。
1963年11月。
苏木论文内容和观点得到极大的关注,甚至在部队内部小范围内展开了话题讨论。
最后更引起上面的重视。
作为论文的创作者,被接见是一种荣耀。
苏木也因此赶在年底,得以回到京城。
一方面是等待相关部门问询解答,另一方面,这也是苏木时隔四年后,再一次回到京城的……家。
恰逢过年。
苏木的返程悄无声息,连苏迎军都不知道。
他是从南京军事学院直接坐上了回来京城的列车。
到站时已经天黑了。
几乎就是最末班车回来的。
苏木没有犹豫,直奔前门大珊栏绸缎铺。
投奔雪茹姐收留。
两人每年都会小聚两三回。
这四年下来,俨然老夫老妻了。
苏木对陈雪茹家借宿的事儿,一点都不会客气。
相反,他回来的第一时间选择去找她,甚至留宿,还会让陈雪茹更欢喜。
毕竟陈雪茹也已经有八个多月没跟苏木见面了。
后来这小半年,甚至连书信都没法联络。
果不其然。
当苏木上了二楼,敲开陈雪茹房门后一秒钟。
就听到了陈雪茹惊喜的尖叫。
第二天,吃了早饭又跟雪茹姐温存了好一阵,苏木才抽空下楼,回家。
临近过年,绸缎铺的生意相当的火。
老百姓攒了一年,就等着过年给孩子、给家人做套新衣服,讨个彩头呢。
“老板娘,今儿瞧着气色好,遇着什么好事儿了?”
片儿爷跟陈雪茹打招呼道。
要说察言观色,还是片儿爷这种老油条厉害。
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开玩笑,什么时候要躲着不然指定触霉头。
陈雪茹抿着嘴,就是笑而不语。
她不打算解释。
去年就跟苏木商量好了。
算是个私下里的约定。
他们俩的关系不会公开表露出来。
除非陈雪茹怀孕,或者她的名声变好之后。
这几年的相处,陈雪茹对苏木已经爱到了骨子里。
不想因为自己而成了苏木的累赘。
她是个爽利的性子。
是很前卫的时代女性。
对于很多人看不惯的事情,到了她这里,反而并不怎么排斥。
爱他,所以宁可默默地当他背后的女人。
只要真心对待,互相已经拥有了。
又何必在乎那张盖上戳的证明呢。
话说,陈雪茹小时候,可也没有这玩意儿呢。
这一代人属于跨越的一代人,很多东西比后辈更在意,有些事情却也比后辈更不在意。
观念和认知都不同导致的。
苏木从大珊栏溜达出来,漫步在街头。
现在苏木的体能极限连他自己也不太清楚。
反正早晚十公里负重跑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从大珊栏到南锣鼓巷这点距离,已经着实不被苏木放在眼里了。
距离南锣鼓巷越来越近,苏木心情就越加的感慨。
当初自己住狗窝一样的棚子。
吃不饱穿不暖,直到苏川柏和苏迎军的出现。
改变了他的轨迹,也让他成了上一世他没能成为却渴望成为的,军人。
苏木虽然因为学校半年封闭集训导致并没有跟家人通书信。
但他知道大哥大嫂肯定在京城,没有外出。
因为虽然苏木知道今年苏川柏没办法回京,可也能确认苏迎军没办法拖家带口的去福建看他。
苏木的大侄子苏建飞出生一周岁多了。
孩子太小,受不得那种颠簸。
而且苏迎军早已是市局特勤2组大队长了,公务繁忙,越到年底担子越重,也着实脱不开身。
大哥大嫂在京城,哪怕不在家,也不耽误他先去家里等着。
这年代一个四合院里的邻里邻居,除非像苏木这般长期出门在外的,都不会锁门。
而且,会感觉锁门是一种对邻居的鄙视。
不一会儿,苏木就回到阔别已久的四合院。
很自然的迈步进门,竟没有一丝陌生感。
老京城的院子,几十年如一日,何况苏木才走了四年。
“哎呀,苏木回来啦?”
三大妈头一个认出了苏木,打了个招呼就奔院里面跑。
一边跑还一边大声喊。
“晓兰,晓兰,你家苏木回来啦。”
嫂子竟然在家。
这个点……供销社不忙吗?
苏木欣喜之余,也略有疑惑。
过了金柱大门,越过垂花门,熟悉的感觉越来越浓。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