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 第237章 237朕真的是穷怕了!

第237章 237朕真的是穷怕了!

限制诸王权力过于膨胀的内容,但绝无限制宗室诸如出入自由、交往自由、参与政治等内容的条款。
    藩禁政策主要形成于靖难之后的永宣时期。
    礼部并非不知,借《祖训》来论事,是大明朝官员的惯习做法,意在表达藩禁政策已经实施一百多年,根深蒂固,难于更改。
    当然也有官员从实际考虑,大明宗藩位于全国各地,期间情况大相径庭,难于整齐划一,若不综合各宗情况从容商量,恐激于骇闻,反生嫌隙。
    最重要的是开禁乃对宗室制度的变更,事关重大,礼部不敢担责,怕落个变乱之罪。
    他们秉承着就是既然这座屎山还能运行,且有效的运行了一百多年了,咱就不要随便改代码了。
    改完代(政)码(策)大明能不能平和运行还是个问题呢。
    一旦出了问题,这口锅谁背啊?
    反正我是来当官挣钱的,不是来背锅的。
    朱元璋越往后翻,越心惊。
    因为他想着就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不用干活也饿不死。
    但这本册子上记载的事情,却是让他大吃一惊。
    到了大明后期,朝廷赋税都收不上来,藩王的宗禄更是拖欠的不行。
    藩王主脉倒是还好些,能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他们有点好心的,就救济一二自己的穷亲戚。
    可穷亲戚太多了,以至于许多下层宗室都没有名字,去要饭吃,甚至主动坐牢就为了口吃食。
    朱元璋看到这里,眼泪都下来了。
    怎么会变成这样?
    咱制定的不让子孙后代饿死的,用不着乞讨的生活,怎么他们还有人过上了这种悲苦的祖先生活!
    到了最后不少宗室人竟然都加入了起义军,喊着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一同推翻大明的统治,更是让朱元璋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这本小册子,朱元璋前面看的是咬牙切齿,暗骂自己的儿孙不争气,后面看的是泪流满脸,充满了怀疑。
    他们如何能落到这般窘迫的田地啊?
    咱定的政策出发点是极好的,但怎么就没按照咱预想的发展咧?
    朱元璋黄袍加身后,定然是发生了“变质”,只是他自己都没有体会出来罢了。
    当年始皇帝游会稽,车队驶过,项羽在人丛里言语:“彼可取而代之!”
    这句话,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脑子里都浮现过。
    史上不乏接近成功的造反者,最后不虎头蛇尾的却只有朱元璋,因为老朱是他同类造反当中变化最小、最少的一个。
    抛除老朱嗜杀的性子外,其实他是一个非常节俭之人,而且也不是做样子,是穷惯了的,难以改变。
    而且他的老农思想丝毫没有改变,只要自己够节俭,给子孙后代们留下的富贵就更多,那他就更高兴!
    陈友谅、张士诚等人腐化的极快,反倒是老朱一直带头节俭,遏制住奢侈风头。
    无他,真是穷怕了。
    为子孙计,朱元璋不想自己的后代再去过那种苦日子了,所以才想给子孙后代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在老朱瞧着这本薄薄的册子,着实是哭嚎了一阵。
    他们哪有美好的未来啊?
    朕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那大的家底,怎么就养不起咱的子孙后代了呢?
    粮食全都哪里去了?
    钱都去了哪?
    朱元璋可以肯定大明中后期一定发现银矿了,讲道理是不该缺钱的。
    可朝廷没有钱了,宗室也没有钱了,官府收不上来税。
    难不成年年大灾?
    可真要这样,百姓早就该活不下去造反了啊!
    钱被谁给拿走了?
    在泪水留下来那一刻,他脑子里立马就浮现了最不信任的那个团体。
    那就是文官!
    他们上下其手,把本该属于咱大明的钱,咱子孙的口粮全都给贪墨走了。
    可那是大明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朱元璋不知道要怎么杀了那么些文官。
    同时也让他清楚的知道,他自己的祖训会给子孙后代设置上一道极大的枷锁,那些文官集团会有祖训来限制后代皇帝的所作所为。
    老朱还想再端详端详那本薄薄的册子,结果画面一转就瞧见王布犁在那里滑雪。
    等到回到现实之后,朱元璋红着眼睛,终于感受到他自己的操心,对于后代子孙们而言,其实是有些鸡肋的。
    是他想简单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能光想着对伱有利的那一面,而忘记了对你不利的那一面。
    朱标这个时候守在身边,瞧见他爹这番神色,大抵是没看见什么好事。
    于是赶忙给他爹倒凉茶,让他爹消消火。
    过了好一会,朱元璋才开口道:“标儿,咱定的祖训错了?”
    “啊?”
    朱标瞪着眼睛有些不敢相信,因为他以前听自家老爹对于这件事是非常得意的。
    有这本祖训存在,后世子孙想要遭到臣子欺骗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