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 第1451章 那个妖妇

第1451章 那个妖妇

    第1451章那个妖妇
    夜色深沉,玉龙苑西院书房。
    李绚平静的站在窗前,冷风吹来,他毫不在意,目光直直的望着头顶的新月。
    新月如钩,从阴云中闪出,然后落在了玉龙苑,落在了李绚身上,也落到了他身后的书房桌案上一本秘本之上。
    上面写着四个大字——“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隐太子妃郑观音的母族。
    冷风吹过,书页翻动,无数的名字闪现。
    李绚轻叹一声,转过身,走回到桌案之上。
    手轻轻翻动,书页已经落到了郑观音那一支的页面上。
    隐太子妃郑观音,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三房。
    他们这一脉自郑洞林起,便有郑道邕,郑道玉,郑诚,郑谌,郑善果,郑继伯等一干族人,多为刺史,都督,太守,大将军之职。
    不过幸运的是,东海王有女儿留了下来,就是叶绾绾。
    这本副本,是李绚从皇帝显庆年间编修的《姓氏录》当中弄出来的。
    这其中,很是将一些世家豪族的底细,展现在众人眼前。
    尤其郑观音一脉,自从隐太子事后,更是受创极重。
    五房有五房的算计,三房也有三房的算计。
    但可惜,东海王也死了。
    如果不出意外,郑家想要复起,想要赶上崔家的地位,只要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姓氏录》上隐藏的惨烈,让人不寒而栗。
    郑观音之父郑继伯,以括州刺史,在玄武门事变不久后病故。
    ……
    或者更准确的讲,叶绾绾的身上,还有着郑氏的血脉。
    不过相比于其他士族的高歌猛进,荥阳郑氏,却是江河日下。
    甚至到了武德年间,荥阳郡公爵位已为郑观音堂叔郑善果继承。
    之后越来越差。
    郑家五房是五房,郑家三房是三房。
    当年,郑家三房曾经在私底下,不被人发现的地方,暗中资助过东海王,
    虽然东海王已死,但这部分的关系,却在没人察觉到情况下,转移到了叶绾绾的身上。
    故而郑仁泰即便是身为太宗皇帝玄武门功臣,最终也不过是被封为同安郡公。
    隐太子妃郑观音虽然死了,但是隐太子建成和郑观音却是有后裔留下,这个人就是东海王。
    同安太夫人崔氏,是和隐太子妃郑观音一个时代的人物,就连郑观音都因为年老病逝,崔氏怕也没有几年了。
    北祖三房一脉,如今只有一位刺史,其他多以长史,参军,员外郎为主。
    看着密信最后一点余烬熄灭,李绚轻声说道:“如今就看这颗棋子,能够对武后造成多大的冲击力。”
    即便是举一房之力,最多培养出一位刺史,有的时候,还会更惨。
    荥阳郑氏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次的机会,将家中嫡女嫁入东宫,那么自然有机会能够挽回一二颓势,然而有着李治言传身教的李显,绝对不会轻易给郑家太多机会。
    李绚轻轻的翻出一封密信,上面赫然记录郑氏这一年以来,所有的动静。
    实际上整个荥阳郑氏,不管是长房,二房,还是三房,四房,五房,在李治一朝,都是仕途坎坷。
    但是同安太夫人太老了。
    郑仁泰北祖五房一脉,自从郑仁泰病逝以来,也只有郑仁泰之子郑玄果,数年前从右金吾卫将军调任伊州刺史。
    也怪不得同安太夫人要选择在这个时候动一动,因为如果不动,恐怕荥阳郑氏就难以再维持五姓七家的地位了。
    《姓氏录》的前身,是太宗皇帝贞观时期的《氏族志》,到了本朝,在武后的建议下,重修了《氏族志》,并且改名《姓氏录》。
    站在桌案之后,看着上面的记录,李绚不由地轻叹一声。
    李绚看着书册详细记载的荥阳郑氏族谱副本,不由得摇摇头。
    他们这一脉除了郑仁泰以外,其先祖多为参军司马之职,只有高祖郑景,为北齐金紫光禄大夫、阳平太守、荥阳郡公。
    火光映照在李绚的脸上,眼底是无尽的冷漠。
    火光燃起,密信已经被彻底烧光。
    黑暗的四野当中,三辆马车在几十名手按长刀的护卫护送下,来到了洛阳城西的一座庄园之中。
    合上秘本,李绚的目光冷肃起来。
    声音在书房回荡,黑暗彻底笼罩。
    同安襄公郑仁泰,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五房。
    若是没有了她,皇室和郑家之间,没有郑仁泰的那点情分,郑家只会陨落的更快。
    ……
    郑观音堂叔郑善果,在武德年间,任太子左庶子,大理寺卿,刑部尚书,玄武门事变后,外放岐州刺史,江州刺史,贞观三年,卒。
    庄园大门打开,随即所有人有秩序的进入庄园。
    整个过程并没有多少的喧闹。
    后院深处,马车停下。
    一名白发苍苍,头戴金色扶摇,满脸皱纹的七旬老妇从马车上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