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铺子里,小槐一边从旅行包里向外掏着东西,一边跟几人说道,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当地几个村子的老百姓都要把自己当成收破烂的了。</p>
“这帮老百姓,听说我们收旧物件,啥都往我这里送,”小槐将东西从旅行包里往外拿,每一件都用报纸包着,“什么破洗脸盆、破茶缸子,那些我都能看出来不是古董的物件,就没带回来。”</p>
随着一件件东西拆掉包装,不用陈阳看,就连柱子和秦浩峰都摇头,大部分都是一些四五十年代,或者更早一点的东西,民国晚期的倒是也有几件,一只旅行包都要掏空了,连一件清光绪的物件都没见到。</p>
秦浩峰在旁边摇摇头,表示这些东西都没有什么价值,也就有两件民国时期的物件还算不错。小槐脸上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好在这些东西收上来的价格不多,最贵的也就是几十块钱。</p>
小槐将第一只旅行包里的物件清空了,手里拿着一只木盒,“这里面有一只茶杯,这杯子可薄了,我都不敢用报纸包,给人的感觉稍微用力都能捏碎了。”</p>
盒子放到桌面上,小槐小心翼翼打开了盒子,看到里面的杯子没什么问题,也算松了一口气,随后起身去拿第二只旅行包。</p>
“三秋杯!”陈阳一眼就看出了盒子的茶杯,就是知名的三秋杯,“糖豆,我来!”</p>
杯子差不多四厘米高,口径在7厘米,而足径也就是两三厘米的样子,杯子撇口,深腹,瘦底,圈足,杯内光素无纹饰。</p>
故宫博物馆藏,成化斗彩三秋杯</p>
釉下青花外壁勾勒蝴蝶六只、蜜蜂两只、野菊三朵、百合花三朵,另有山石、兰草、花叶为衬。</p>
三秋杯整个画面构图,以釉下青花勾勒平涂山石,野菊、百合花、花蕾、兰草枝叶为主色调,呈色浅淡,幽兰典雅。以釉上填彩之蝴蝶、蜜蜂,百合花叶为辅。</p>
呈现出一只蝴蝶缠绵于三朵百合花之上,翅膀填蜜蜡黄稍微透亮;釉下青花单线勾勒另两只蝴蝶徜徉于两座山石间飞翔,翅膀填蜜蜡黄彩,身体填色如赤铁之诧紫,围绕牡丹和山石间流连忘返、翩翩飞舞之三蝶,其它尽填赤铁般诧紫,视觉效果,三只诧紫之蝶,尽夺眼球。</p>
更为感叹者,设色之画师,山石上伸展之百合叶片,尽填凝腻之红彩,与色如赤铁之诧紫色对应,姹紫嫣红者是也。诧紫一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惟成化朝御窑所独有。</p>
蝶翅上所施紫彩即著名的姹紫彩,其特点是色浓无光,为成化斗彩所仅有,也是后世仿品望尘莫及的。姹紫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姹紫浓厚却无光。</p>
故宫里有一只这样的三秋杯,是一位老者捐献的,他将自己家藏的三千余件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仅陶瓷一项就占了两千余件,在其中被定级为一级文物的25件珍贵瓷器中,就包括了这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这位古稀老者,就是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先生。</p>
孙瀛洲老先生,早年在京“同春永”等古玩铺学徒,后在京开办“敦华斋”古玩铺,经营之余对我国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起丰富的鉴定经验。1956年,孙瀛洲先生受聘于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毅然将其精心收藏的各类文物精品悉数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此番爱国义举令众多收藏家与鉴赏家望尘莫及。</p>
不仅如此,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孙瀛洲先生更是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古陶瓷鉴定人才,如我们熟知的耿老、李老、叶老等等知名人士,让我国古陶瓷的研究鉴定代有人传。</p>
到了后世,还有不少自以为明白的收藏家,在争论什么是诧紫一色,耿老给诧紫一色做了非常好,也非常到位的诠释,即色如赤铁。</p>
斗彩三秋杯上的诧紫</p>
“你们要是不服,就去故宫看看三秋杯,就不会再争论了,斗彩三秋杯上的诧紫一色就是标本!”</p>
因为有故宫三秋杯做样子,所以成化五彩上的色如赤铁一色就是诧紫,也算将这一名词做了定论。</p>
为什么这杯子会叫做三秋杯呢?那是因为描绘的是秋天庭院或花园中的景色,杯上所绘野菊和百合花都开在秋季,而秋季一般历时三个月,故有“三秋杯”之称。</p>
陈阳将杯子翻转了过来,圈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是著名的“婴儿体”。</p>
底部</p>
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