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钰彗的手指停在屏幕上。
这种将对方专业与自身经历巧妙连接的技巧,正是专家报告中强调的共情桥梁。
她几乎能想象林清浅此刻的表情——那种被真正理解的惊喜与感动。
聊天记录继续向下延伸,话题从建筑与音乐的关联,自然地过渡到创作理念。
黄钰彗注意到程默每隔几句就会插入一个开放式问题,让对话像溪流一样持续流动。
默:你排练时会突然改变某个乐句的处理方式吗?即使和指挥要求的不一样。
清浅:有时候会,特别是德彪西,总感觉那些音符在纸上不安分(调皮表情)。
默:就像我昨晚重听你的月光,中段那个微妙的渐慢,是原谱没有的标记吧?
清浅:你听出来了?(震惊)那次排练指挥还说我太任性
默:但观众席的抽气声证明你是对的,艺术需要这种任性,就像我坚持在创作中加一个无用的细节。
清浅:(大笑表情)所以你也经常被说太任性?
默:是啊,直到我带他们站在那个阳台上看日落,无用之美的价值,只有体验过的人才懂。
清浅:这正是我想通过音乐表达的。
黄钰彗感到一阵微妙的嫉妒。
这种高度共鸣的对话,即使是伪装出来的,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心理洞察力。
她翻到专家团队的备注:目标在专业领域有强烈自我表达需求,但长期被乐团规则压抑,肯定她的叛逆能快速建立信任。
接下来的对话转向更私人的领域。
黄钰彗注意到时间显示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专家特别指出林清浅在夜晚更容易卸下心防。
默:你小时候第一次反抗乐谱标注是什么时候?
清浅:十岁!老师让我严格按照节拍器练莫扎特,我偏要在结尾加个渐弱......(回忆表情
默:然后呢?挨骂了?
清浅:嗯......但那天我爸来接我,在车上说我女儿让莫扎特听起来更悲伤了。
默:你父亲很懂你。
清浅:他是小学音乐老师,虽然自己不会拉琴,但总能听懂我的情绪。
默:(分享一张老旧钢琴照片)这是我绘画启蒙老师的钢琴,直到现在,我创作时还会想,换一个角度,会不会让我的老师在画中更有艺术感。
清浅:你老师一定很骄傲。
默:可惜他看不到了,所以......我很羡慕你还能为父亲演奏(温和表情
清浅:(爱心表情
黄钰彗猛地坐直身体。
这部分对话完美利用了林清浅与父亲的亲密关系,又通过程默虚构的遗憾经历引发她的同情。
报告里提到过,林清浅对有故事的人会格外温柔。
聊天记录滑到深夜时段,话题越来越深入。
清浅: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学琴,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
默:依然会是个在规则里偷偷种野花的人吧。
清浅:你怎么确定?
默:记得我们在那家书店偶遇吗?你盯着那张冷门爵士专辑看了十分钟,最后却买了旁边的古典精选集。
清浅:天哪你连这都记得!(震惊
默:当时你脸上写着想叛逆又不敢的表情太生动了(偷笑),不过最后你偷偷用手机拍了那张爵士封面对吧?
清浅:我开始怀疑你是侦探了(捂脸)。
默:只是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罢了,话说,要不要下次一起去听那支爵士乐队的现场?他们下个月来魔都吧。
清浅:好。
黄钰彗的手指微微发抖。
从专业话题到私人邀约,过渡得如此自然。
更可怕的是,这个偶遇完全是设计出来的。
最后几页聊天记录显示对话持续到凌晨一点多,内容从音乐延伸到旅行、文学甚至梦境。
程默似乎特别擅长用冷读术引导话题:
默:我猜你喜欢村上春树。
清浅:你怎么知道的?
默:挪威的森林里描写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和你琴盒上贴的那句在e弦上寻找失落的和声很像。
清浅:(震惊表情)这是我高中时写的便签,我朋友圈好久之前的内容了,你连这个都看了?
默:是啊,我看了你发过得所有的朋友圈,观察你是我的新爱好(眨眼),说真的,你拉巴赫时总带着一种村上式的孤独感。
清浅:有时候我觉得琴房就像他的井底,安全但孤独。
默:而演出时就像突然被丢进涩谷的霓虹里?
清浅:太形象了!你简直比我的心理医生还懂我(笑哭)。
默:那我的诊疗费就收一杯咖啡好了,等我再回魔都,我选一个安静的咖啡厅好不好?
清浅:好。
黄钰彗关上手机,胸口起伏不定。
这段对话简直是一场精妙绝伦的心理操控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