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八十九章 天下动,将起风

第一百八十九章 天下动,将起风

—即由于大量底层士卒存在口音问题,导致文化程度更高的指挥官,倾向于舍弃官音,而与士卒保持口音1致。
    比如董卓麾下的李傕、郭汜等人,便“习于夷风”。他们的个人素质固然不高,但这样做其实也更方便他们指挥军队。
    (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献帝起居注》
    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3国军阀特别喜欢用老乡(邑人)。同时,被军阀重用的老乡,其麾下也必定充斥着更多老乡。最终形成带有地域色彩的割据势力。
    呃…有些短了,要不咱们再聊聊袁绍?
    简单说1下,历史上袁绍之死对天下军阀的影响吧。
    前文提过,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便忧虑成疾。
    但饶是如此,其人拖着病体,仍阻住了曹操北进冀州。
    所以,那些骂袁绍无能的同学,拜托诸位不要再骂了,否则诸位让难以寸进的曹老板情何以堪?
    我曹孟德竟不如1窝囊废乎?
    袁绍的死,足以证明其人能量之大。
    袁绍之死,直接导致在袁、曹间摇摆的关中诸将,倒向曹操。
    (钟)繇曰:“袁氏方强,(郭)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魏书钟繇传》
    关中诸将本是鼠首两端之徒,然而随着建安7年(202)袁绍病死,诸将便调转风口,全力支持曹操。
    袁绍之死同年(202),袁尚遣将军郭援、并州刺史高干,联合南匈奴入侵河东时,关中诸将便配合司隶校尉钟繇(丁冲的继任),率部阻击高干。
    此役马超、庞德等青年将领率部参战,大破袁尚军。马超因功受封徐州刺史;庞德亲斩敌酋(郭援),受封中郎将,都亭侯。
    (马超)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诏拜徐州刺史。--《典略》
    (庞)德随腾子(马)超拒(郭)援、(高)干于平阳,德为军锋,进攻援、干,大破之,亲斩援首。拜中郎将,封都亭侯。--《魏书庞德传》
    可见袁绍在世时,关中诸将虽然名义臣服于曹操,但不过是贡献马匹(见《钟繇传》);并未直接武装干预;因此尚有观望余地。而袁绍死后,诸将再无退路,因此不得不站队曹操。
    袁绍之死,导致刘表北伐终止。
    在袁绍死亡的前1年(201),刘备奉袁绍之命,跑到豫州汝南(许县南侧)招诱黄巾大帅龚都,在曹操的后院放火。秋9月,曹操还许,大破刘备,备南奔荆州。
    (袁)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共都等应之。(曹)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魏书武帝纪》
    刘表虽然与袁绍联盟,但在官渡之战(199-200)的1年时间里,竟然按兵不动,前后观望,被曹操讥笑为“自守之贼”。
    在刘备兵败来奔(201)后,刘表大约也察觉到曹操势大,危险将至,因此分割南阳新野县,令刘备驻军,严密提防北兵来袭。
    彼时袁绍尚在,刘备全力劝说刘表,令他配合北伐。刘表遂于翌年(202)遣刘备率偏师北上,1路打到了叶县。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魏书李典传》
    叶县在南阳郡最东北端,出了叶县就是豫州的昆阳、许县。距离汉献帝1步之遥。
    然而随着同年(202)袁绍病死,刘备的北伐后继无力,遂不了了之。
    北伐失败,固然有荆州士族(蔡瑁、蒯越、刘先)掣肘的因素,但袁绍之死,恐怕才是最重要的诱因。
    在袁绍死后(202),刘表再未发动过1次北伐。只有3年后(205)口头支援张晟作乱河东,刘表还与袁谭、袁尚决裂,“反曹联盟”遂不复存在。
    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魏书杜畿传》
    (刘表)冀闻(袁谭、袁尚)和同之声。若其泰也,则袁族其与汉升降乎!如其否也,则同盟永无望矣。谭、尚尽不从。--《魏氏春秋》
    1代枭雄刘表,就这样无功而逝。
    心怀大志的刘备,自此也不得不蛰居荆州,6年间(202-208)蹉跎岁月,乃至“髀肉复生、言则流涕”。
    刘璋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建安7年(202)之后,刘璋大部分时间在休养生息。
    但刘璋应该也受到了袁绍之死的影响。因为袁绍死后数年中,刘璋对许县朝廷始终不敢有所动作,还在建安十3年(208)“遣使接受征召”,即向曹操公开表示臣服。
    (建安十3年)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魏书武帝纪》
    袁绍之死,导致曹操直接向江东孙氏逼遣任子。
    袁绍死亡同年(202),曹操便公开向孙权勒索“任子”(即人质),实际是在试探扬州方面的底线。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7年,下书责(孙)权质任子。--《江表传》
    虽然《吴书》与《江表传》1口咬定彼时孙权拒绝遣送任子,实际情况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