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三章 计中计,巧设局

第一百九十三章 计中计,巧设局

虑到彼时“贵文贱武”的传统,吕布对汉廷无疑是感激涕0。
    虽然吕布的职位大多通过董卓表奏,但观其与卓侍婢通奸、又谋杀董卓的故事看,其与卓也无甚感情。
    注:吕布的倚仗是“同州”王允(并州太原),政治倾向与董卓相异。
    初平3年(192)“手刃格卓”后,吕布1步登天;拜杂号将军,封温侯,假节,仪同3司。最终“与王允共秉朝政”。
    以布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3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魏书7吕布传》
    “温侯”是王允的故爵,在司隶校尉部河内郡温县。彼时处在同为“并州系”的张杨控制下。
    吕布从中郎将迁为杂号,成为彼时为数不多的拥有“正式将军号”的人物。在长安城内的“假节”不过是虚封、但“仪同3司”却给了吕布最高的政治待遇。
    虽然吕布的“好日子”仅持续了1个半月,但“帝国元勋”的荣耀过往,必然令吕布对刘协心存感激。
    注:吕布4月2十3日杀卓,6月1日被关中诸将击破。详见裴注。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无论吕布人品如何,刘协给予的“最高规格待遇”,对其无疑是巨大笼络。看董卓死后、长安城内“前歌后舞”的狂热氛围,可知被捧为“救世主”的吕布,内心大约也滋生出了“报国情怀”。
    (卓死)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衔4。--《后汉书董卓传》
    吕布溃入关东之前,从刘协处无疑得到过密旨。
    即“纠结义军,重返关中,迎天子还洛阳”。
    “密旨”1事、至少有3处佐证。
    其1是吕布与萧建书;其2是吕布与曹操书;其3是张杨护驾。(张扬对吕布…那是真爱,所以张扬护驾,背后定是吕布授意)
    这里只提供证据,不再展开论述。
    吕布在徐州割据时(196-199),与琅琊国相萧建的书信中,曾明确提及此事。
    布与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英雄记》
    建安2年(197)袁术在寿春僭号,诸侯恶之。术为求外援,欲联姻吕布。
    曹操为破坏“徐扬合纵”,便以天子名义授吕布“左将军”(1作“平东将军”)。布得书而喜,遂与术绝婚。
    吕布上表谢恩时,曾作书于操,谈到“罪臣吕布、本当西迎大驾”故事。
    (布)遣使上书于天子曰:“臣本当迎大驾,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许。”--《英雄记》
    天子溃走关东(195-196),是在钟繇、丁冲与董承的谋划下,联合“白波故帅”(即西河白波贼)为军事倚仗,强行逃离长安的。
    这群“政治难民”在遭到李傕、郭汜的连续截杀后,亡失辎重,已然断粮。靠着河内太守张杨的“军需赞助”,才得入洛阳。
    建安元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粮乏。杨以粮迎道路,遂至洛阳。--《魏书8张杨传》
    值得注意之处,是张杨是吕布的“州里人”(并州云中)。且吕布亡入关东初期,为躲避李傕、袁绍等人的刺客,曾长期托庇于河内野王县。与张杨私交甚笃。
    (张)杨于是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吕)布。--《英雄记》
    吕布在徐州割据时(196-199),屡遣商队赴河内买马。其败亡前夜(199),张杨还曾试图救援;只因路途遥远、云山阻隔,故未成行。
    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魏书8张杨传》
    吕布虽然肩负“迎天子还洛”的政治任务,但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欲光复汉室,谈何容易。
    主要问题在两处。其1是吕布势单力孤;其2是洛阳已然荒残,难堪大用。
    董卓新死,关中诸将来袭,吕布1败涂地。最终竟率“百余骑”亡走关东。
    卓死后6旬,布亦败。将数百骑出武关,欲诣袁术。--《魏书7吕布传》
    “百余骑”无疑是吕布的心腹,相当于并州“军官团”。从后续发展来看,高顺、张辽、成廉、魏越等人必在其中。
    问题是“空有将领、却无兵马”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因此可以在大量材料中找到“吕布赴关中求兵”的记载。
    这就是吕布的先天不足:即时间所迫,无法携主力军队出奔。
    (布)求益兵众,将士钞掠,绍患忌之。--《魏书7吕布传》
    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魏书7臧洪传》
    且吕布流亡路线是“出武关”。从此事不难看出彼时形势的险恶。
    (布)乃将数百骑,以卓头系马鞍,走出武关,奔南阳。--《后汉书吕布传》
    关中入关东,大道有2:其1是出函谷关入洛阳;其2是出武关入南阳。吕布的使命是“还于洛京”,却被关中诸将逼得无法穿越函谷,而被迫取道武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