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九十六章 部署定,欲猛攻中

第一百九十六章 部署定,欲猛攻中

。天下大乱,互相残杀,纲纪荡然,可哀也已。--《通鉴》
    此时袁绍恰恰自领冀州刺史,而袁绍阵营拥立刘虞,不朝献帝。
    毫无疑问,壶寿是李傕、郭汜等人在关东地区安插的“人形楔子”,与袁绍系的曹操、袁遗;袁术系的孙贲、吴景;公孙瓒系的严纲、田楷等人是1个作用,都是“申明主权”所用的棋子儿。
    注:孙贲,袁术系豫州刺史;吴景,袁术系丹阳太守。
    严纲,公孙瓒系冀州刺史;田楷,公孙瓒系青州刺史。
    袁术出身豫州,避嫌而不知足,竟自领2州(徐州伯、杨州牧),贪欲逼人。
    关中系冀州刺史壶寿,投奔黑山贼,乍看之下颇为怪异,其实也在情理中。
    与袁绍做对的黑山总帅张燕,挂着灵帝敕封的“平难中郎将”。而关中军阀拥立的刘协,恰恰是灵帝幼子。
    故壶寿完全可以凭此关系(灵帝父子)与黑山军牵线搭桥。
    反倒是关东军拥立的刘虞,本皇室支属,昭穆疏远,无法与灵帝系的黑山军攀附关系。故2者视同寇仇。
    联系建安元年(196)曹操上洛,大杀朝臣,亦可窥见端倪。洛阳宫变中,汉廷尚书冯硕,侍中台崇(1作“壶崇”)1并诛死。
    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后汉书卷9-孝献帝纪》
    注:“壶”与“台”的繁体写法极为接近,推测“壶崇”为是。
    以姓名推断,壶崇与壶寿大概有亲属关系,是曹操-袁绍阵营的死敌。壶崇之死,反映了关东军与关中军势力对抗的外在延续。
    以上即“黑山陶升事件”背后暗藏的两大阵营分野。
    骑墙派陶升,先随于毒攻陷邺城,囚禁袁绍家属;又携绍家属出奔,改投袁绍。其1系列反常举动,反映了黑山军内部的分裂状况。
    这就引出下1个主题,即袁绍阵营对黑山黄巾的拉拢与控制。
    搞革命,就是要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朋友搞得少少的。
    袁绍对于黑山和黄巾的拉拢分化,是1以贯之、不遗余力的。
    注:黑山亦自号黄巾。下文以“黑山”特指黑山黄巾,“黄巾”专指青徐黄巾。
    初平3年(192)青徐黄巾入兖州,先杀任城相郑遂,又杀兖州刺史刘岱。此时屯驻东平国的青徐兵,向北则威慑鲍信(济北),向西则兵胁曹操(东郡),故曹操与鲍信结盟,共抗黄巾。
    以上是背景知识,简单提及。
    可怪之处,在于青徐黄巾为何要入兖州。
    除了这支流浪兵团去年(191)分兵4出,遭到地方牧守的镇压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徐黄巾想和“黑山兵”会合。
    初平2年,青、徐黄巾3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后汉书公孙瓒传》
    兴平2年(195)袁绍部将臧洪,据东郡叛乱。臧洪写给陈琳的信中,点破当年(192)的阴谋。
    即:袁绍曾勾结黄巾。
    这1点,前文提过。
    此黄巾无他,唯有初平3年(192)入兖州的青徐兵。
    臧洪甚至隐晦地说出“散3年之蓄”,将时间直接倒推回了敏感的初平3年。
    况仆(我臧洪)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3年之畜,以为1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魏书7臧洪传》
    注:金城指东郡。
    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何王沈《魏书》和《3国志》对袁绍记载颇多散佚,且对曹操的兴家关键节点(191)如此避讳。
    袁曹联军,确实曾经勾结黄巾,大耍鬼蜮伎俩。这些秽史是断断不能修入国史的。
    还有另1种解释。说臧洪是1语双关。“黄巾”不仅指代青徐黄巾,也指代黑山黄巾。因为黑山兵亦有黄巾之号。
    袁绍对黑山酋帅是且拉且打的态度。
    对张燕、于毒等顽固分子,大力绞杀;对于陶升等“心存善意”的中间派,则大加利用;甚至还有被袁绍完全策反的“革命分子”,比如眭固。
    注:眭固,小字白兔,黑山酋帅之1。颇疑眭固本字元进,但与其卒年记载冲突。
    建安5年(199)河内太守张杨被部将杨丑所杀,黑山眭固又杀杨丑,据野王县以响应袁绍。此时曹袁大战1触即发,曹操袭杀眭固,进屯河内,与袁绍翻脸。
    (张杨)将杨丑,杀杨以应太祖。杨将眭固杀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魏书8张杨传》
    眭固记载不多,不过看他响应袁绍号召,甚至将兵欲北合绍;可知其被袁绍完全策反。而此时黑山主力尚在,同年(199)张燕还曾遣兵支援公孙瓒。黑山主力在建安十年(205)才率众降曹。
    可见袁绍对黑山诸帅的拉拢分化,是1以贯之的长期政策,且颇有成果。
    袁绍作为河朔霸主,虽然性格猜忌、阵营矛盾丛生;但同时也具备雄主的部分特质。
    即“通权变”。
    袁绍对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