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大概率是司马家狗腿子王沈的杰作。难怪裴松之先生骂王沈“秽史”。
袁绍听闻“狗腿子”曹操在兖州地界儿瞎祸祸,得罪了地方豪强,竟至1州皆叛,非常恼怒。
注:袁绍在冀州笼络豪强,宽以济宽,很有可能也是吸取曹操在兖州的教训。但矫枉过正,又陷入“党争”大祸。
绍再看曹操求援,居然不遣质子,空手白牙,开口就要几万兵马,几乎气背过去。
但绍也并非庸人,各种硍节,仔细思索还是1目了然的。
其1,曹操是袁绍在冀州东南侧安插的外藩,其攻略兖州的兵马,大半来自袁绍赞助;连曹操的兖州刺史都是绍表奏的。若不救曹操,南侧屏障不保,争雄河朔,讨伐公孙瓒就会受阻。
其2,兖州之乱,是张邈兄弟和陈宫迎接吕布。吕布是袁绍死敌,当年绍使人刺杀布,天下皆知。吕布若牧兖州,必会合兵公孙瓒,南北夹击。
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魏书7臧洪传》
唇亡齿寒,袁绍是不得不救。
曹操就是看准了“吕布与袁绍血仇”的关节,才敢不遣质子,空手要兵。
袁曹这对儿贼兄弟,貌合神离,相互利用,是1个赛着1个奸。
云某不是那信口雌黄如王沈的李侗某,列出证据:
其1是陈琳的名作《为袁绍檄豫州》。其2是朱灵传记。
先说袁绍檄文。
檄文明确说到:兖州之乱,曹操进退失据。袁绍本着“强干弱枝”的道义精神,且“不助叛军”的大义凛然,拯救“屁娃”曹操于死亡濒危,恢复了他的方伯之位。
1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幕府(即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
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为袁绍檄豫州》
“彷徨东裔,蹈据无所”,清晰反映了远在徐州的青州兵,人众溃散、归家无路的窘状。
当然,这也能看出袁绍的虚伪。何谓“不助叛人之党”?叛军吕布,是绍死敌。又何谓道义?不得不救罢了。
至于辞令间“援旌贯甲,席卷复征”,则明确涉及了袁绍派重兵南下讨伐叛军。
虽然目前官修史料中,竭力隐藏“曹操受兵于绍”的屈辱历史,但仍然能从部分材料中略窥12。
关键材料,就是与“5子良将”齐名的朱灵记载。
朱灵无传,附《徐晃传》下,在《于禁传》中也有穿插叙述。
从裴注补录中,能清晰地看到,朱灵本袁绍部将,且深受信赖,甚至为效忠袁绍、而弃家人不顾。而朱灵南下与曹操合兵时间,恰恰是兴平元年(194),即兖州叛乱同年。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3营助太祖,战有功。--《魏书十7徐晃传-附传》
虽然史书力图隐讳,将朱灵“将3营”精锐南下,说成是助曹操“讨伐陶谦”,但实际看曹操本阵的3十万青州铁甲,讨伐陶谦又何用朱灵援助?
谢承《后汉书》对曹操“躬破徐方、求救于绍”亦有反映。
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5千人,还取兖州。--谢承《后汉书》
朱灵将兵,应该就是南下援曹,而其兵复为于禁所夺。事见《魏书十7于禁传》,文多不载。
综上所述,兴平元年受命南下助战的朱灵,绝不是讨伐陶谦,而是协助曹操镇压兖州之乱。
这侧面解释了,为何功勋至大、官阶至高(后将军)的朱灵,在《3国志》中无传,仅为附传,寥寥数笔。
这也能解释,为何朱灵有大功,却始终不受曹操信任,反而被曹操心腹于禁“毁营夺兵”。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魏书十7于禁传》
从兖州动乱的时间(194),能明确推知,朱灵并非主动投靠曹操,其本传所谓“倾心曹公”完全是“不得不为”的秽史。
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魏书十7徐晃传-附传》
我呸!真不要脸!比苟哥赵旻还要厚颜无耻!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1切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兴平元年“曹操受兵于袁绍”的真相。
兴平元年(194)的这场大浩劫,实际是出身东郡地方的豪强陈宫,自恃功大,却“不得发迹”的报复行为。
边让之死,不过是兖州门阀的“反叛借口”。其真实目的,是拥立1个无根基、无声望、且出身寒微的外乡傀儡。
边地武夫吕布,便是兖州豪强集团相中的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