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得名大同,源于辽国辽承唐制,即道--州(府)--县三级。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
西京大同周长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北门东为大同府衙,西为大同驿。
四面城墙系夯土版筑成,没有包砖。城墙之上除了城门楼,建有许多敌楼和箭楼,守御设施齐全。
每面城墙各辟马面城门(向外凸出)一座。东曰迎春门,南曰朝阳门,西曰定西门,北曰拱极门。
大同是北方草原与中原交通的必经之路,为易守难攻之地,周围有白登、采凉等山环绕,北部地形总体较为平坦,南部恒山、宁武诸山高大,是守卫西京的天险。
大同城内,沿袭唐代故城旧制,是一条条整齐的十字街将居民区划成若干个“坊”。城的北半部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官衙和军营多建于此。西京留守司兼大同府尹是全城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其衙署便建于拱极门之西。与大同府衙遥相对应的大同驿,则建于拱极门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