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135章 奏对

第135章 奏对

杰出政治家的身上逐一体现;
    ????其弊端,却体现的更加完整、具体。
    ????毫不夸张的说:自汉以来,直到往后数百上千年,凡是关于‘太后该不该掌政’的话题,吕太后,都将成为反对者最有力的依据,且大概率没有之一。
    ????说回眼下。
    ????天子启以二元制的利弊出题,来考校才刚新鲜出炉,甚至都还没正式举行册封大典的太子刘荣。
    ????不同于后世的考官出题、考生作答——这个时代的问答,尤其是发生在皇帝与旁人之间的问答,往往被称之为:奏对。
    ????既然是奏对,那在刘荣给出作答之后,作为考官的天子启,也同样会给出补充意见。
    ????“东、西两宫共治天下,太后、天子共掌大政,是我汉家自太祖、高后以来,便沿用至今的国策。”
    ????“即便是有吕太后这么一个‘反面案例’,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也还是沿用了这个制度。”
    ????“这是由于方才,太子所说的:天子年幼时,以太后确保君权不会旁落——这只是很长时间才会出现一次,甚至未必会出现的预防措施。”
    ????“这个制度存在真正的意义,是为了制衡。”
    ????···
    ????“帝王之术,说一千道一万,都绕不过‘制衡’二字。”
    ????“而太后的存在,制衡的,便是天子。”
    ????“——作为妇人,尤其还是相对年迈的妇人,太后往往是保守的;”
    ????“而天子为储多年,又有先皇珠玉在前,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先皇差——至少是不比先皇差太多,天子往往会采取激进,甚至是冒进的举措。”
    ????“故而太后的存在,可以有效制衡天子,以免天子做出过于激进的举措。”
    ????“太后保守,天子激进,两相制衡之下,才能最终得出即不过分激进,也不太过保守的政策。”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说起正事,天子启便总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极为自然的进入工作状态。
    ????此时也一样。
    ????一说起正事,天子启的气质中,便莫名带上了一股肃然。
    ????——哪怕仍旧躺在摇椅上,面上仍旧是云淡风轻的闲适之色,但气质中,就是莫名多出了一股严肃,让人忍不住想要坐直身子,竖起耳朵。
    ????而在听闻天子启这番补充之后,刘荣却是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旋即面带诚恳的对天子启一拱手,以示‘受教’。
    ????刘荣先前,确实从未想到这方面。
    ????早先,刘荣只想到太后的存在意义,是在必要时保护年幼天子、确保政权平稳交接的保险锁。
    ????直到今日,起‘制衡’二字,刘荣才终于明白:太后的存在、二元制度,明明只有那一丢丢好处,却有说不尽的弊端,汉家为何会从开国时便沿用至今。
    ????尤其是先帝入继大统时,明明有吕太后那么一个鲜活,甚至可以说是‘血淋淋’的一个反面案例,先帝却依旧沿用了二元制度。
    ????如果单只是‘确保政权平稳交接’,那二元制度的存在,确实是弊远远大于利的;
    ????但若是加上天子启方才,所说的‘制衡’二字,那就是利弊近乎持平了。
    ????——二元制度当中的太后,是汉家的皇帝,为后世之君强加的‘枷锁’。
    ????这个枷锁,确实会限制天子的权利、成为天子锐意进取时的掣肘;
    ????但与此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确保汉家,不会因为出了一个傻缺皇帝——如土木堡战神之类的人,而对宗庙、社稷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以太后来瓜分、限制君权,是汉家以牺牲上限为代价,换取提高下限的举措。
    ????二元制度下的太后,会成为皇帝英明神武之路的掣肘,却会同样成为‘战神们’傻缺之路的阻碍……
    ????“儿臣,谨受教。”
    ????对于天子启的提点,刘荣由衷感激。
    ????自然,为剩下几问做出应答时,刘荣也就推倒了先前的腹稿,重新组织一番语言,才给出了更适宜的答案。
    ????“如此说来,东、西两宫共治天下的利,在于确保政权交接、保证君权不会旁落,并在主少国疑时镇压朝野,平稳的扶持天子年壮掌政;”
    ????“以及:制衡天子,让天子无法因为过度的锐意进取、贪功冒进,而致宗庙、社稷——致天下百姓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
    ????“而弊则在于:在天子年幼时,太后代为掌政、镇压朝野;但等天子年壮之后,太后也很可能不会将大权,太过轻易的交还到皇帝手中。”
    ????“另外,以太后制衡天子,除了保证天子无法过于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