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两国,早先已有定论:皆按照叛乱爆发前,朝堂已经颁下的削藩诏,分别削去楚国的东海郡、吴国的会稽豫章二郡。
????便是赵国,朝堂也曾颁下过‘削河间郡’的削藩诏书。
????早有预谋,百官功侯也都没有意见,天子启很快便做出决断。
????“削楚国东海郡,自楚元王的儿子中,择一德行兼备者与立,仍号:楚王。”
????“削吴国豫章、会稽二郡,余土自朕诸子中立一新王。”
????“——王号:江都。”
????“削赵国河间郡,以为河间国,王朕一子。”
????“嗯…再削其常山郡;”
????“以山为界,设常山、中山二国,各王朕子。”
????“及赵王之位,暂且空置。”
????天子启发了话,关于楚国、江都国、河间国,以及常山、中山二国的处置方案,便算是就此敲定;
????至于闲置赵王之位,也早就是朝堂共识——将赵国冷处理,以平息赵人对郦寄、栾布二人,在此次平叛过程中,水淹赵国古都:邯郸城的怒火。
????吴、楚、赵三个大国有了方略,余下的齐系四王,自然就好处理了。
????“齐系七王,明反者四;”
????“即便是尽去其国,也不会让齐悼惠王断了香火血食。”
????“——故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皆另立新王。”
????“或王朕子,或王宗室,或移封淮南系诸王。”
????对此,朝堂百官没什么太大的意见。
????——齐系七王,本就是从汉初的齐国分裂而来;
????除了齐王还保留着一整个郡:齐郡的封土,其他六王,封土几乎都是半郡之地。
????本就国小地狭,再削,怕是只能剩下三五个县,还不如直接废为郡县,由长安朝堂直辖来的轻松。
????所以齐系四家叛王的封国,也就没必要再先削土、后封王了——直接分封天子启的儿子们便是。
????反正日后,也还有一揽子削藩政策,等着汉家的宗亲诸侯们。
????尤其是当年,贾谊贾长沙在《治安策》中,所提到的推恩藩王诸子,以代代分割其土的法子……
????“叛王之土,便这么定下了。”
????“至于具体的分封事宜,便循定制:皆由东宫太后做主。”
????“散朝之后,诸公往长乐朝太后,务要以此间事相告。”
????“——从速为善!”
????“国不可一日无君;”
????“若不尽快安定关东,朕,恐迟则生变……”
????天子启雷厉风行,朝臣百官早有准备,第一个议题,便在汉家君臣的一致赞同下迅速通过。
????御榻上,天子启仍满脸严肃,将手中简书卷起,丢进脚边的木箱之内,又摊开了第二卷简书。
????而在殿内,听闻天子启那句‘仍由太后决定分封事宜’,百官公卿无不暗下长松了口气,为眼下东、西两宫之间的微妙关系,稍感到了些许心安。
????——册立储君太子一事,固然是天子启铁血镇压,‘战胜’了自己的母亲窦太后。
????但这就好比兄弟两人打架:无论谁输谁赢,吃亏的都是这个家庭、高兴的都是隔壁邻居。
????在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窦太后和天子启谁输谁赢,对汉家而言,都并非好事。
????至于此刻,汉家的百官贵戚稍感到心安的是:在‘胜’了一阵之后,天子启并没有就此放飞自我,乘胜追击,而是极为恰当的开始在其他方面弥补东宫。
????这对于汉家——对于东、西两宫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家的二元政治体制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
????“第二件事,是长沙国。”
????不多时,第二卷简书也被天子启摊开;
????但不同于方才,郑重其事的和百官‘商量’诸侯叛王:这一次,天子启只扫了一眼简书,便直接将其卷起,丢到了脚边的木箱内。
????而后才抬起头,望向殿内百官。
????“自太祖高皇帝白马誓盟:非刘氏,不得王,我汉家沿存至今的异姓诸侯,便只有长沙王吴芮这一脉。”
????“——这不是悖逆太祖高皇帝白马之盟,而是因为吴氏长沙王,是吴王夫差的后人;”
????“以吴王夫差的后人王长沙,可以有效钳制岭南百越之民——尤其是遏制南越王赵佗。”
????“但自一世长沙文王吴芮、二世长沙成王吴臣、三世长沙哀王、四世长沙共王吴右,再到前几年,无嗣而终的五世长沙靖王:吴著。”
????“——吴氏长沙国传延五世,终绝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