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靖康年:朕为大宋续命三百年 > 第175章 舅舅当宰相!

第175章 舅舅当宰相!

    政事堂,值房中。
    李纲、杨时、徐处仁和吴敏都很忙,各自都有事情做。
    春耕忙完了,还有朝廷各地的梳理。尤其是陈东代表着赵桓去巡视地方,发现了诸多的问题。
    一有问题,消息传回赵桓的手中,赵桓就转交给政事堂,李纲等人就要商讨罢官、选官等事情。
    一切非常忙。
    除此外,人事的调动,赋税的减免,徭役的减轻,商业的振兴,还有各种各样的杂事,千头万绪都在政事堂。
    恰是如此,几人非常忙碌。
    再加上大战在即,粮草、器械和甲胄等各方面,也压得几人喘不过气。
    杨时的年纪最大,伸了个懒腰后,叹息道:“首辅,咱们政事堂才四个人,实在是少了点,可否向官家建议,增添一两个人呢?多一个人,多一点分担,现在这样,我们的压力太大了。”
    徐处仁也不是恋栈权位的人,颔首道:“杨公的提议,在下也同意。咱们的人太少了,国家大事都在咱们的肩膀上,太重了。”
    “咱们这位官家,英明神武,刚毅果断,做事情一向认真,单单是靠我们负责,根本就无法应对了。”
    “多一个宰相,也就多一个分担。”
    吴敏笑着道:“我没什么异议,全看首辅大人的。”
    李纲心中思索着,点头道:“杨公的提议也不错,我没有意见,咱们见到了官家后,就把这件事解决了。”
    恰在此时,一名侍从急匆匆进入,行礼道:“诸位相公,宫中传旨,官家召见。”
    李纲脸上多了笑容,说道:“来得正好,咱们走。”
    他带着杨时、吴敏和徐处仁一起离开政事堂,往宫中去了。
    一行人入宫,来到了大殿中,齐齐向赵桓行礼。
    赵桓吩咐人赐座,笑着道:“这段时间事情多,政事堂也忙得脚不沾地。朕听下面的人说,李公有好几天晚上,都在政事堂歇息了,还是要注意身体啊。”
    李纲谦虚道:“官家器重,臣岂能辜负官家厚望呢?”
    杨时、吴敏和徐处仁也微笑着点头,一个个都说这是本分职责。
    赵桓和几人谈了些家常的事情,话锋一转道:“今天召你们入宫来议事,是还有一件事要谈一谈。”
    李纲说道:“请官家示下。”
    赵桓开口道:“目前王宗濋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朕考虑让他卸任,重新提拔一人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你们可有人选?”
    李纲眉头一挑,更是仔仔细细的看了看赵桓。
    皇帝什么意思?
    一直以来,皇帝都在抬举武将,打压文官,现在却要调走王宗濋,让其他的人来担任殿前都指挥使。
    尤其武将的提拔,竟然和他们商议了。
    李纲和杨时等人目光一碰触,各自都有了想法,如果能安排一个文官去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对他们文管系统也是有帮助的。
    李纲试探道:“官家,王指挥使要卸任,接任的人是武将出身,还是文官出身呢?”
    赵桓说道:“不论出身!”
    李纲眉头一挑,心中瞬间激动了起来,开口道:“官家不论文武,实在是英明。说起来,臣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能胜任殿前都指挥使。”
    赵桓问道:“谁?”
    李纲回答道:“目前的开封府尹刘韐,他主政开封府期间,吏治清明,开封府运转良好,非常的不错。”
    杨时附和道:“官家,臣附议。”
    吴敏和徐处仁也齐齐表态,都大肆的夸赞刘韐,说刘韐履历是绝对足够的。
    如今的岳飞,都还曾是刘韐的部下。
    之前,刘韐还去真定府抵御金人,属于是知兵善战的人。
    一个个很是激动。
    自从皇帝提拔武人的地位后,文官就管不到武人的事情了,他们之前都认了,懒得去管皇帝怎么搞,反正皇帝知兵。
    如今,却有了机会。
    赵桓对于刘韐的印象也非常好,实际上大宋文官中,也的确有许多有能力的人。
    毕竟,文官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不可能都是投降派。
    关键是刘韐也忠心。
    宋徽宗赵佶当皇帝倒行逆施,使得民不聊生,刘韐看不惯赵佶,干脆挂印辞官,直接游学去了。
    等到地方上,又遇到事情,需要他做事,最后又转入朝廷做官,历史上更是在徽钦二宗被掳后自杀殉国。
    这是赵桓亲手提拔起来的人,不可能去支持其他人。
    这样的人赵桓放心。
    让刘韐担任殿前都指挥使,赵桓也不担心有什么影响。
    赵桓点头道:“刘韐接任殿前都指挥使,执掌殿前司,朕自然是没意见的。只是王宗濋年纪还不算大,也不能直接卸任,需要安置一下才行。”
    李纲开口道:“官家,这就很简单了,殿前都指挥使调任枢密院去,担任枢密副使,也是合情合理的。”
    赵桓摇头道:“不合适!”
    李纲见赵桓否定,摆明了皇帝是心有想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