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帝秦设计师 > 第50章 此国须以禽兽论

第50章 此国须以禽兽论

    嬴政道:“起来吧,卿之所求,寡人应了!”
    没问请求是什么,而是直接先答应了下来。
    这让李念颇为感动,始皇在历史上有不少负面评价,但对信任的臣子没得说。
    信任蒙毅,让其随侍左右,信任赵高,也时常带在身边,信任李斯,李斯家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但李念并未起身,而是跪在地上道:“谢大王信任!臣之所求是若有机会,臣请大王覆亡此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这时代的脚盆还没做过什么,以后世的罪来处置,相当不讲理。
    但李念需要讲理吗?始皇又需要讲理吗?脚盆入侵华夏时,又讲过理吗?
    果然如此,那个国家对后世的华夏究竟造成了何等灾难?才让这位后世华夏子民想要在此时便灭其国,使此国永世不翻身。
    嬴政再次承诺道:“你之所求,寡人应了,若有机会,必灭此国,绝其脉,断其种,不再为华夏之患!”
    “谢大王!”
    李念朝嬴政磕了几颗头,才重新起身坐下,还不忘再说一句:“大王,此国之民不可当人,得以禽兽论,其等于华夏犯下之罪,罄竹难书,所作所为比胡亥公子以磔刑杀十位公主更甚。”
    举例就举例,怎么非要用胡亥?生怕寡人不知道胡亥登基后,残杀寡人的其他子女?
    嬴政看了眼李念,也没说什么,方才李念那一跪、磕那几颗头让他更加欣赏。
    这才像个热血男儿!
    讲完大秦灭亡的具体原因,李念开始讲起解决之法,他先给自己叠了层甲。
    “臣所言解决之法,是臣从后世所得加臣自己所思,未必适合大秦,仅为大王参考。”
    “对秦律过于严苛,无非是根据实际需求和民众所愿进行修改,使秦律适之于国、适之于民。”
    “大王可派人往天下各处察访,了解各地民众对秦律的评价,但也不可过度听信民众之言,民众有时看不清是好是坏,全按他们所想去改,反而有害。”
    “修改后的秦律也未必全好,大王可先不予全国实行,只选几个郡县试行新律,观其优缺,如此一来,即使新律有重大缺陷,也不会影响太大,且还能再修改,而一旦全国实行,再改便不简单。”
    这是直接讲具体操作的方法,李念不知道的是,嬴政已经在搞对秦律的改革试点试验。
    “纵使试行后,新律没有重大缺陷,被实用于天下,也不表示新律不需要再改。先前已与大王讲过,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万物有变,律法自然也得随之而变,今日之新律,明日为旧律,后日再旧。”
    “日复一日,新律为旧律,岂能不变乎?但也不宜变得太频繁,朝令而夕改。须得定立时日,总结律法在执行时的得失,如每三年或五年修正一次,以使律法适应其时。”
    “臣认为可常设监督察访律法执行之官,让他们在律法实行的期限内,收集天下对律法的建言和疑难。”
    李念没讲什么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始皇也许能听他说这些,但肯定不会去做。
    商鞅都没能治得了犯法的嬴驷(秦惠文王),只是刑罚了嬴驷的老师,李念不觉得他能做到。
    时代就是如此,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不说从来都是一句空言,但在历史的大多时候,的确是!
    李念继续道:“六王毕,四海一,天下没有更多的战争提供军功,大秦的军功爵制自然失效。军功爵制设立的原因和作用,也与大王讲过,是为老秦人提供了一条晋升之路,让他们有机会为侯为相。”
    “军功爵制失效,有两个办法可以处理,一是让军功爵制重新恢复功效,即发动更多的战争提供军功。大王若愿意,天下并不缺战争,北之匈奴、西之大月氏、东之脚盆、南之百越,皆可为攻伐对象。”
    “第二个办法是开辟军功爵制外的其他晋升之路,这点可与大秦如今缺乏官吏联在一起,在后世有科举和高考之法,为人提供晋升。”
    “宋朝时,曾有‘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之言,可见科举之盛。科举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通过教育使许多人读书识字,再通过考试从这些读书人中选出优秀的一批。”
    “考试,即考绩检查,出问使人作答,答对者为优,后世的科举所考内容皆出于儒家经典。”
    嬴政道:“难怪儒家在后世能如此昌盛!”
    能不昌盛?
    想做官当人上人,就得学儒家的东西,既不想学,还想当人上人,那就得看出身背景,而大多数人都没好背景,只能入儒家,读孔孟。
    “臣以为在大秦也可行科举之法,不仅让天下英杰之士有晋升之路,还可为大秦选拔有用之才,让大秦更为太平。天下英杰皆入大王麾下,能减少其生异心、祸乱天下之意。”
    嬴政听明白李念的意思,让全天下的聪明人都一门心思扑到科举上,就不会成天胡思乱想,琢磨谋逆造反。
    “大秦可行科举之法,却不必再学后世王朝以儒家经典作为必学必考内容,因为臣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