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上的急诊医生没好气地说:“你老婆都难受成这样了,你看不到吗?”
压根没人关注男人在想什么,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女人身上,尤其是宗夏槐,她看着女人吸氧后也迟迟没有上升的氧饱和度,反而还有往下掉的趋势,只觉得事情十分不妙。
车上有便携式监护仪,女人的血压居高不下,收缩压高达190毫米汞柱。
宗夏槐问女人丈夫:“你老婆平时有高血压吗?”
不排除血压高是由剧烈疼痛引起,但是引发动脉瘤破裂的元凶往往是控制不佳的高血压。
丈夫说:“好像生完孩子后血压一直有点高吧,不怎么吃药。但是也没这么高过,平时最高也就140/150的样子。”
面对救护车上神情严肃的医护人员,丈夫怂了:“很严重吗?她到底怎么了?现在你们要干什么?”
“你老婆脑袋里可能有个动脉瘤破了,现在有生命危险。”
这句话宗夏槐今晚不是第一次说,但男人并没有听懂:“动脉瘤是什么?瘤子吗?”
于是宗夏槐换了一种说法:“你老婆脑袋里的血管破掉了,现在有脑出血,可能需要做手术。”
“脑出血?”丈夫好像才算知道了严重性,“怎么就脑出血了,她现在不是还好好的吗?做什么手术?做手术要花多少钱?”
宗夏槐和急诊医生相视叹气,她们见多了病人家属,当然也听出了男人话中的重点:“多少钱”。
便在这时,女人的情况急转愈下,上一秒女人还在痛苦地喊叫,下一秒她的声音就戛然而止,随着女人陷入昏迷,监护仪也开始报警。
最触目惊心的就是不断下降的氧饱和度。
宗夏槐立刻站起来,她早在上车的第一时间找齐了自己需要的工具和药品,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
宗夏槐没有犹豫,直接把喉镜塞到了女人的喉咙里,她没敢给药,因为麻醉性药物有可能引发病人氧饱和度进一步下降,但是在不给任何药的情况下,插管难度无疑大大增加。
女人丈夫又惊又疑地看着宗夏槐的动作,他刚站起来就被谢宜年摁下去。
急诊医生在一旁协助宗夏槐插管,再插好管后帮忙固定,并连接氧气装置。
下了救护车后,大家从绿色通道一路狂奔,抽血做检查一条龙,头颅ct显示女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肿形成。
影像学资料是板上钉钉的证据,女人丈夫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他问:“那做了这个手术就能好起来吗?”
谢宜年通知了今晚神外的值班人员,大家看过片子后一致认为按照目前的出血量来看,先做dsa手术把动脉瘤栓掉解除生命危机,再看剩余的血肿能不能自行吸收。
宗夏槐也通知了今晚手术室值班的麻醉医生,她急着打电话,把谢宜年推给家属:“这位是神经外科医生,你问他。”
“不好说。”谢宜年刚给介入组的兄弟打完电话,工作时的他显出一种冷酷来,“目前来看,病人很有可能是长期高血压控制不良,情绪激动导致脑内动脉瘤破裂脑出血,现在我们做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她的脑出血,如果放任下去,她很有可能
今晚就挺不过去。但做这个手术她也不一定能醒,后期血肿能自行吸收一切顺利的话,醒来的概率要大一些;血肿不能吸收,就需要开颅血肿,时间拖得越长,人醒来的概率就越小。”
男人已经完全没有之前蛮横的样子了,他小心翼翼地问:“那医生开颅手术是不是很贵啊?具体要多少钱?”
谢宜年说:“开颅手术不贵,介入手术贵,你老婆有本地医保的话,报销下来,这个手术没有多少钱,但是后续住icu是一笔很高的费用。”
男人想了想问:“那既然后续也可能要开颅的话,能不能一开始就开颅做?就不做介入了。”
宗夏槐刚和今晚值班麻醉医生打完电话,交代的病人基本情况以及急诊这边采取的急救措施,转头便听见男人的“如意算盘”。
开颅手术需要在脑袋上做切口,用气钻在颅骨上钻孔,去掉一块颅骨,剪开脑膜,使脑内血肿暴露出来。
在清完血肿后,外科医生会把掀开的颅骨盖回去,用钉子和原来的颅骨钉到一起,但是它们再也不是一个整体,就像一块镜子被打碎了又用胶带粘起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下取下的颅骨都会被盖回去,有的手术是分两次做的,在颅内压过高的情况下,外科医生并不会立刻把骨头盖回去,而是等患者恢复好了再让他们入院行颅骨修复术。
颅骨缺损的病人脑袋是凹陷的,医院门口常有无力支付第二次手术的病人在举着牌子乞讨,希望能够筹集到修复手术的钱。
这个女病人这样年轻,完全可以先行介入,看后续血肿吸收情况,再决定开不开颅。开颅手术,当然是能不开就不开最好。
开过颅的脑袋和原装的脑袋肯定是不同的,而且清血肿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损伤到正常的脑组织,影响正常功能。
男人说:“那就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