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后,当最后一根指标柱就位,李睿又以这些标高小柱的高度为标准,用小滚子压好的橡皮泥条贴在石膏颅骨模型上,将各指标点连成一个橡皮泥网,然后把橡皮泥填入这些网状空格中,做出面貌复原塑像的基本轮廓。
王哲伟绕着工作台转了一圈,忍不住咂舌:“以前只在文献里看过这种技术,没想到今天能亲眼见证。”他的手指不自觉地跟着李睿的动作比划,“这网格就像是在颅骨上编织一张人脸的地图。”
李永杰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这还不是最难的。五官的塑造才是真正的挑战。”他指着模型解释道,“眶上缘点哪怕偏差一毫米,整个眼型就会天差地别。这需要同时具备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直觉。”
李睿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模糊的面部轮廓渐渐成形,他的动作反而变得轻快起来。橡皮泥在他指间翻飞,时而揉捏,时而按压,转眼间就塑出了一个挺拔的鼻梁。他的工具在面部轮廓上游走,每一刀都精准得令人心惊。
又过了一个小时,当李睿终于摘下耳机,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容已经完整呈现在众人面前。他长舒一口气,转向温柔:“任务完成了。”
李永杰和两位专家立即围了上去,举着手机从各个角度检查。老教授的手指微微发抖,反复比对后,终于摘下老花镜,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了不起!太了不起了!”他转向李睿,“这套技术,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您认识王存义先生吗?”李睿轻声问道。
李永杰的眼睛瞬间睁大:“我当然知道,王先生我国颅骨复原学的奠基人?难道你……”
“很遗憾,我并未见过王先生。”李睿摇了摇头,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怀念的神色,“不过我的导师张建军教授,是王先生的弟子。”
“原来如此!”李永杰一拍大腿,“难怪,难怪啊!”他再次俯身端详那个泥塑面容,眼中的震撼久久不散,“不过我还是想不通,仅凭那几块碎片,你是怎么还原出整个颅骨的?”
李睿揉了揉酸痛的肩膀,强打精神解释道:“这次确实很幸运。虽然只有三块额骨碎片,但它们的弧度恰好能勾勒出完整的额骨轮廓。”他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个弧线,“有了这个关键支点,脑颅的架构就能推演出来了。就像……”他顿了顿,“就像通过几片拼图,想象出整幅图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