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得不说,这小子真有点头脑。不愧是我……的走狗。
宋秋水却是一脸嫌弃:“这不行,我好好的来看戏来着,他凭啥打广告呀……爹,你花钱,咱们也赞助一个,上边也打个广告,就写:娶媳妇就找宋秋水,万年一遇的大美女绝对不坑人……”
宋青山整个人都麻了:“闺女,别闹。咱家没那么多钱,最关键的是……”
我宋青山丢不起那个人呀!!!
哪有大闺女这么打广告的?
也太特么掉价了!
又不是嫁不出去……
“秋水,你花那个钱干啥,这广告也就打个三天两天的,而且还出不了村。人家换个地方唱皮影戏,就把你给忘了。不划算……”
宋秋水嘿嘿一笑,说自己就是说着玩的。
还说自己以后不嫁人了,就留着给爹妈养老送终了……
柴米一拍脑门:果然很宋秋水……不管别的,先把爹妈送走这条,思路就很明确。
宋青山倒没有想那么多,他倒是觉得自己闺女孝顺呀,都知道想着以后不嫁人,也要把自己和老婆养老送终了,这可是最孝顺的闺女呀……
人活这一生,不就是为了风风光光的走吗?
那现在闺女就这么孝顺,以后走的时候,自己和老伴,一定会特别“安详”的。
宋青山两口子就这么一个闺女,平时那是捧着怕碰着,含着怕化了。
喜欢的不得了。
两口子六十多岁了,还这么努力干活,为了啥?图了啥?
图的不就是百年之后,能有人给自己养老送终嘛,虽说现在说有点早……但是,那是闺女想的周全。
很多人,年纪小的会觉得,人生有很多选择,有很多出路。但是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就会接受自己的平庸,和父母的平凡。待到了年纪更大,肉眼可见的就只能想着身后的事情了,对于自身,也就仅限于吃饱穿暖,把一切的希望都留在死的时候,能够风风光光的。
宋青山就是这种人。
宋秋水倒不知道老爹心理活动如此大,她其实也就是说说而已。
几个人正聊着,一个穿着深蓝色长袖,有一些廉价的西服裤子,穿着皮鞋的老头走了过来。老头走路还挺有劲的,不像太老的样子,脸色有些红,左侧的嘴角有一个很大的瘊子,说起来话来,声音也很稳重:“村长,你看八点开还是七点半开?”
老头正是皮影戏班子的班主徐瑞祥,老头已经七十多岁了,一辈子深耕皮影戏。
可以说,一辈子都奉献给了皮影戏这个行业。
像喀县周边的皮影戏,主要是从关内传过来的。
在东北这片白山黑水上,文化传统有很多类型。比如二人转,秧歌,高跷,评剧,辽西太平鼓,皮影戏等等吧,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点。
很多这种传承,和当地特殊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大众里,有太多小众文化。
就比如柴米所在的三家村这边,人们听皮影戏,就想着听正宗的皮影戏。
何为正宗?
当地的正宗就是习惯性的掐着嗓子唱,让声音显得穿透力更强。这点特别符合当地地广人稀的特性。
也符合当地观众比较多的特性。
虽说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电,有了话筒,但是人们还是传统的唱法,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工具。
那对唱皮影戏的功底就特别的考验了。
唱戏的词语声音能传的远,且声音正宗,这才会让老百姓满意。
毕竟一场戏,没准就空了半个村子,几百号人一起听。有的在现场,有的跑树顶上,也有的在房顶上。
这时候,场地开阔,声音足够才可以。所以就诞生了当地特色的掐着嗓子的戏腔皮影戏。
另外一个就是皮影戏的人物道具,当地的特色就是小驴皮。皮影皮影,就是用皮子做的皮影,唱的戏。
当地驴多,就用驴皮。
徐瑞祥走南闯北几十年,不知道唱了多少场了。他的戏班子就叫徐家班。里边的人,都是他的家人,诸如老婆儿子儿媳,女儿女婿。
典型的家族企业……
一大家子都是唱戏的,就没有什么偷着掖着的了,各司其职,不存在半路不唱了的窘境。
其实,徐瑞祥也是祖辈传的唱皮影戏的。无论是父亲,叔父,还是爷爷那辈,都是唱皮影戏的。
可以说,徐瑞祥是附近百八十里地,最出名的皮影戏的戏班子了。
没办法,人家百八十年之前,就有徐家班了,其他人还真比不了。
刘长贵想了想说道:“那咱们还是早点开吧,七点半开。”
开戏的时间,其实很有讲究。
一般都是天黑之后开。
选择七点半,是因为这个点正好是人们听完了新闻联播之后,出来的时候。
老农民不懂的什么家国情怀,不过对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