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深度铺设这样一条长得几乎没有尽头的电缆在技术上是可能的,那么又从哪里去弄到这样一艘巨船来运载这两千海里长的由铁和铜合制成的电缆呢?又从哪里去弄到这样大功率的发电机来把电流不间断地输送过如此漫长、用轮船横渡至少也得用两三个星期的距离呢?所有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况且还不知道大洋深处的磁场是否会导致电流失散,当时也还没有绝对可靠的绝缘材料,没有准确的测量仪器——人们仅仅知道那些使自己从百年的沉睡中苏醒过来、刚刚打开自己眼界的电的最初定律。因此当有人刚一提出这项横越大洋的电缆计划时,学者们就激烈反对,摇摇手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纵然是那些最有魄力的技术专家,也只是说:“也许将来能办到吧。”就连莫尔斯本人——迄今为止,电报的广泛采用应归功于他的伟大发明——也觉得这项计划是不可思议的冒险。但他预言说,如果铺设横越大西洋的电缆获得成功,那将是本世纪最煊赫的壮举。
莫尔斯(samuelfinleybreesemorse,1791—1872),美国人,电报发明者,1837年在纽约表演他制成的电磁式电报机,经改进后,他的电报机以及所编的莫尔斯电码被各国普遍采用。
所以说,一桩奇迹或者一项非凡事业要想获得成功,一个人对这一奇迹本身的信念往往是占第一位的前提。正当学者们迟疑犹豫的时候,一个并非学者出身的人的那种淳朴的勇气却大大推动了这项计划。像大多数情况一样,这一次也是由于偶然的巧遇才使这一宏伟的壮举获得起飞。1854年,一个名叫吉斯博恩纳的英国工程师要铺设一条从纽约到美洲最东边的纽芬兰的海底电缆,以便能提前数日获悉有关船只航行的消息,但工程不得不在中途停止,因为他的财源已告枯竭,于是他前往纽约寻求金融家们的支持。由于纯粹偶然的机会——世界上的许多光荣业绩正是由于巧遇而产生——他在那里遇到一个名叫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的年轻人,这位传教士的儿子,在经营企业活动中财运亨通,腰缠万贯,虽然正值风茂年华,却已是一个殷实的富豪,隐居在家,过着寓公生活。当然,长期无所事事对他来说也未免太空虚了一点,旺盛的精力无所寄托。吉斯博恩纳想争取得到这位赋闲的菲尔德的帮助,以完成从纽约到纽芬兰的电缆。然而,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既非技师又非专家——或许人们会说:幸亏他什么也不是。他对于电是一窍不通,也从未见过什么电缆。但是,在这位传教士的儿子,富于冒险精神的美国人的心中却充满着热烈的信念。当吉斯博恩纳这位专业工程师还仅仅着眼于直接的目标——把纽约和纽芬兰联系起来时,这位充满灵感的年轻人却已立刻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在连接上纽芬兰之后随即通过海底电缆和爱尔兰联系起来呢?于是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立刻以排除万难的决心着手这项工作,从那时起他就毅然决然为实现这一事业把自己的全副精力和身边的所有财产都贡献出来——他在那几年里横渡大西洋往返于两大洲之间达31次。决定性的火苗就这样点燃了,从而使他的这个主意在现实中获得了爆炸性的力量。创造奇迹的新的电的力量和另一种生活中最强大的动力因素——人的意志结合了起来。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使命也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人。
吉斯博恩纳(gisborne),英国工程师,生平不详。纽芬兰,即指今加拿大东部的纽芬兰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