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369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第369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规则行事的人。
    “当初长安天子几次派人来抚慰山南,我们南阳地方大族都是积极响应,可朱粲卷土重来时,我们也被报复的很惨,要不是有堡寨,我们只怕早被屠绝。”
    李逸知晓南阳豪强们底细,
    他们不是靠着堡寨抵御住了朱粲等的攻击,而是这些豪强一边退守堡寨,一边缴纳钱粮,送上人质,这才能生存下来。
    这种事,也没什么可说的,乱世嘛,生存第一。
    内乡在隋朝时,并不隶属于南阳,而是跟武关以西的丹水、南乡,以及汉江的郧乡、武当、均阳等置为淅阳郡。
    而在如今,
    朝廷在南阳地区,设立了七个州,有的州甚至只辖一个县,比如郦州只辖新城,弘州只有菊潭,这也都是战乱之时,为了安抚那些地方军头、豪强们而设。
    毕竟刺史总比县令头衔高的多。
    将来天下一统,肯定要裁并掉那些州,甚至是并掉许多县,但如今,暂时用不着管。
    多些州、县,才更好安置这些地方军头、豪强们。
    “听说穰城起事,邓兄也是四处奔走积极联络,兄祖父又是朝廷营州总管,对朝廷忠心耿耿。
    本总管现在表奏你为淯州刺史。”
    邓恽有些激动的应下,虽李逸此前已有告示,擒斩贼刺史、县令,夺城归附,授刺史、县令等,但他没想到李逸真能彻底兑现。
    他也没奢求邓州刺史,更没想过邓州总管,毕竟李逸兼着邓州总管、刺史。
    淯州,在南阳北部,淯水上游,后来的南召一带,仅辖向城、武川两县。
    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谢大总管。”
    淅州刺史崔民令从下游淅川船运了一批粮食过来,
    一身绯袍的崔民令趋步来见,满身是汗。
    “淅州粮草不足,下官运粮来迟,请大总管恕罪。”
    崔民令不仅带来了一批粮食,也带来了淅州集结的一千战兵一千辅兵。
    李弘节提醒李逸,
    这位崔刺史出身于博陵崔第二房,朝廷黄门侍郎崔民干是他堂兄,崔民令的母亲是范阳卢氏。
    他是去年郑元璹击败朱粲后,才上任淅州刺史的。
    崔民令送来的粮食数量,并没有达到要求,可李逸看到西乡的残破后,也对崔民令的难处表示了理解,毕竟淅州才三个县,结果有两个县曾被朱粲攻破,
    也就保住了一个淅州城,这位崔刺史能够招抚流民,重新恢复生产,还能供给驻军,已经算不错了。
    开国之初,到处都是草台班子,
    如崔民令这种名门出身的,相对来说治理地方还算有经验些。
    “得把内乡、默水两城重新修葺,流民们没有能力耕种,就组织屯垦,官府提供种子耕具耕牛等,流民农时耕作,闲时修城补路,官府发放口粮,以工代赈,先让饥民能活下来,
    等稳定下来,就可以给他们分田授地,让他们自给自足,为国家纳税服役。”
    “驻军也可以军屯。”
    崔民令有些意外这位年轻大总管,在这方面也如此有经验,连连应声。
    “尽量不要让山南的流民往关中去,全挤关中去,也没粮吃。还是得恢复生产耕种,得依靠自给自足。”
    晚上,
    在残破的内乡城中,
    李逸召开军议。
    “如今南阳邓州总管府下七州,基本上全境反正,再次树起唐旗,这比我们预料的情况还好。
    现在王世充抽调了一批兵马回洛阳,王弘烈把主力调到襄阳,
    南阳收复后,襄阳与洛阳,就只剩下显州这条路了,我们接下来就是先拿下显州,隔绝襄阳和洛阳之间通道。
    我打算兵分两路,一路沿淅水而下入汉水流域,顺水而下攻襄阳外围,牵制襄阳王弘烈守军,让他们不能出兵救援显州。
    我则率主力往东经南阳直奔显州,先取方城,堵住方城山口通道,再派兵屯驻淯州伏牛山口的鲁阳关。
    再兵围显州,迫田瓒投降。
    只要田瓒一降,就再南下打随州,然后进军申州,拿下义阳三关,这样就彻底隔绝河南。
    最后再围攻襄阳。”
    襄阳重镇,李逸没打算上来就啃硬骨头。
    李世绩和李大亮、霍玉、牛进达等都请战,愿意领兵南下。
    “李长史需要多少兵,有几分把握?”李逸望向李大亮,这位毕竟在汉水上游的金州总管府做过司马,相对熟悉一些情况。
    “请大总管拨给我一千精骑,再加四千战兵,我南下均州后,可再汇集那边的集结的七千战兵,以及三千辅兵。如此,足矣。”
    “嗯,我再给你一千辅兵。你有步军一万一,骑兵一千,四千辅兵,牵制襄阳郑军当足以,
    记住,不要强攻襄阳,你扫除其周边就行。若襄阳守军敢出城救援显、随,你到时就阻击拦截。”
    “行军总管郭孝恪、李文相二将听令,你们随李长史同往。”
    分兵后,李逸就还剩下一万六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