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374章 李逸兼检校侍中

第374章 李逸兼检校侍中

派兵准备,一旦雷部不降,就立马掩杀袭击。
    哪怕雷长颖不入城,可到了安陆城下,他的沔州空虚,必然被夺。雷长颖,又岂能不败,大概率是率部投降,也有可能率部南逃,但周法明必然也早设埋伏,依然难逃。”
    霍玉长吸一口凉气。
    “好计谋。”
    “一般般吧,这算不得什么计谋,这计谋要成功,也得建立在如今特殊的形势之下的。”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嘛。”
    霍玉好奇的问,“你以前真的是出家当了十六年道士?你师傅带你周游天下,教的不是炼丹、符篆、占卜这些吗,怎么你懂这么多兵法谋略?”
    “道士嘛,盛世归隐,问道求长生。乱世下山,救世于水火。道家学的杂,不仅有炼丹、符篆、占卜,也有医术、丹青等。”
    “兵法嘛,以前没学过,但看过孙子,有些东西也是一法通百法通的。”
    霍玉佩服万分,她是在乱世里率众起兵,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深知统兵有多不易,绝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但在这年轻人这,似乎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能说细一些吗?”
    李逸道:“其实也没那么复杂,首先,得掌握全面详细的情报,不管用什么方法、斥候、间谍等等,你得尽量多搜集情报,然后要从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情报中,分析出真正有用的信息,
    然后基于这些真实有用的信息,拟出相应的对策,再就是得有个好的执行了,
    另外还得有后勤粮草、器械的支持,得有优质兵员的补充,甚至是将士们得有个能够为之奋斗的理由,为何而战。
    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而且也带有几分运气。”
    对这话,霍玉深表赞同,她与儿子统领一支义军,转战千里,大小百战,经历各种生死,说到底就是先天不足。
    他们始终是贼,既难以有稳定的根据地,也缺乏一个纲领。
    就是随波逐流,到处流窜。
    霍玉望着李逸,“当年你也曾云游云河北,我怎么就没能碰到你呢,若是那时把你抢到军中,让你做为军师,我这些年也不至于如此颠沛流离吧。”
    长安。
    李渊看着面前的地图,
    邓州总管府七州收复,显州总管府三州收复,随州总管府三州收复,如今山南仅剩下一座襄阳城而已了。
    黄州总管周法明不仅出兵协从,甚至还拿下了安州、沔州,生擒萧铣一个总管一个刺史。
    卢祖尚和杜伏威也各派兵来山南听令。
    李大亮也是表现了得,统领一路兵马,横扫襄樊。
    连萧铣都不敢逆其锋。
    皇帝让李逸出兵山南,给他三万人马,也只想着这路偏师,能够收复被王世充趁机夺取的襄邓,
    谁能想到,这支偏师,现在在山南如此声势雄壮,更是连取萧铣的鄀州、安州、沔州三州。
    接下来汉水东岸的郢州、复州,也有机会拿下。
    这样萧铣汉江以南长江以北,就只剩下荆州了。
    出乎意料啊。
    这次山南之战,又显露出李大亮这么位人才。
    “授李大亮为安州总管,使持节,安、郢、鄀、沔诸军事,封武阳县侯。”
    皇帝目光望向殿中的儿子齐王元吉,一番犹豫后,还是继续开口道:“罢撤显州道行台,新置襄州道行台,
    统领荆襄、南阳等山南诸州,
    以齐王元吉为侍中、襄州道行台尚书令、稷州刺史。
    晋国公李逸为襄州道行台左仆射、襄州刺史,河间王孝恭为行台右仆射、信州总管。通州总管李靖为行台长史,安州总管李大亮为行台司马。曹国公李世绩为邓州总管、行台兵部尚书······”
    一连串的任命宣读。
    有些让人措不及防,
    谁也没想到,皇帝在这个时候首先加封的是四皇子李元吉,那个弃太原而逃,害大唐几乎丢失河东的皇子。
    居然还加封侍中,拜为宰相,又领襄州行台尚书令。
    虽然也有人从他后面那个稷州刺史,看出来,齐王当是遥领襄州行台仆射,甚至这侍中也未必实任。
    毕竟稷州在京西武功,那里有武功宫,是皇帝以前的旧宅别院,李世民李元吉都是在那里出生的。
    罢显州道设襄州道,倒也没什么,而且这个襄州道其实应当叫山南道行台,毕竟囊括了整个山南道东部,也还包括了淮南、河南一部份。
    李逸和李孝恭两人,如今各统领山南一片战区,李孝恭在山南经营几年,可李逸短短月余,却横扫汉江以东,兵威正盛。
    结果李逸由检校显州行台尚书令改授襄州行台左仆射,就让人有点看不懂。李孝恭授行台右仆射,倒是正常。
    使者还在宣读襄州道的具体范围,
    包括了通、夔、峡、金、荆,以及邓、显、光、安、黄、随共十一个总管府,总管府有些多,但现阶段总管府和州县数量多置,也是有其特殊意义,不能马上裁并,得安置那些地方军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