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云寺附从徐圆朗叛乱,拿下!”
刀盾手上前,
弓弩手张弓搭箭,一场战斗突然打响。
霄云寺的武僧数量不少,平时对付流民,甚至是对付一些贼匪都不惧,可面对着披甲的二百李逸牙兵,根本不是对手。
武僧们没想到唐军说翻脸就翻脸,
被射了个措手不及,惨叫连连。
“误会,这定是误会,不要放箭,一切好说。”
可惜,一切晚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张公谨已经动手,那就没有回转余地。
二百人马砍翻武僧团,冲入寺中。
投降不杀,顽抗立斩。
管你是大和尚还是小和尚还是老和尚,当开战后,就都是敌人。
砍人,
抓人,
查封仓库。
乱世里拥有许多钱粮本就是原罪,你还这么嚣张,那就是自寻死路。
李逸招待着白堡的老白,以及附近几个堡子的族老等,
张公谨派人来报,说霄云寺勾结徐圆朗叛乱袭击官军等,李逸只是摆了摆手,“严查!”
仅一壶茶时间,
张公谨亲自回来向李逸禀报战果,拿下霄云寺,当场斩杀叛乱武僧三十余人,俘虏百余,另外俘虏寺中僧人一百多,净人奴隶上千,
抄获霄云寺与徐圆朗勾结证据,查抄了寺中历年放高利贷、逼良为奴,甚至是私铸铜钱等证据。
另外附上一份册子,是抄获的粮食、铜钱等。
数量有些超出李逸的预料,
麦粟等各种粮食,居然有八千多石,各种麻油、荏子油等上百缸,绢布数千匹,还有不少金银等。
简直是富的流油,
更别说霄云寺名下有上万亩良田。
而他们趁着灾年放贷,赚的更多。
“我们还在寺中查到许多妇人,经查,这些妇人都是寺中僧人们的妻妾。”
和尚也娶妻、纳妾,
他们甚至吃肉。
李逸对这些反倒不稀奇了。
这些人又不是真为了修行什么的,不过是这身份好用,他们心里哪有什么真的佛祖菩萨,只有金钱酒肉女色等俗物欲望。
这种情况甚至不是个例,在当今反而是普遍情况。
“查封抄没!”
寺产田地奴婢牲畜作坊全都没官,
和尚们统统强令还俗,并处劳三年徒刑劳役改造。
“白堡主,你们白堡近三年向霄云寺的借贷,超过月利六分和本利一倍的部份,我会让人审查后,予以发还。还有你们被抵押、变卖给寺中的田地,
也可以原价赎回。”
“其它乡民也是如此。”
寺中抄没的八千石粮,李逸并没有全拿走,部份拿来退给乡民,如今青黄不接,这也是赈济百姓的一种方式,还能立马获得百姓的称赞支持,慨他人之慷,没什么舍不得的。
而且李逸相信,
经霄云寺之事,
进入兖州,其它的豪强、寺院,态度肯定会改变,乡民们也会更支持。
立个典型,杀鸡儆猴嘛。
“马上给你们发放粮食,碾转虽味道不错,尝尝鲜便好,毕竟是还没熟的青麦,现在吃有点浪费,何况此物不易消化,也不能多吃。
让青麦长熟吧,那时能收获多些。”
老白带头,激动的向李逸拜谢。
···
平陵,春秋时属谭国。
谭州刺史李义满收到齐州总管王薄发来的征粮令,黄麻纸上盖着鲜红的齐州总管大印,
上面白纸黑字写着限十日内,征调粮食五千石运往郓州须昌城。
总管王薄的署名如鸡爪划的,十分潦草。
须发花白的李义满不屑的道:“王贼倒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跟老夫耍起官威来了,十日内五千石粮?
难不成老夫能变出粮来?
青黄不接,百姓都只能捋青麦做碾转渡饥荒,我哪来的五千石粮?”
李义满侄儿谭州兵曹参军李武意道:“这狗奴定是想公报私仇,故意找茬为难呢。”
想当年,天下大乱,齐郡邹平人王薄,在齐州的长白山唱着无向辽东浪死歌,率先揭竿起义,出身贫穷的打铁匠王薄自称知世郎,拉开了隋末天下大乱的序幕。
而李义满是齐郡平陵城的大族豪强,他也拉起了队伍,但不是举义反隋,而是保境安民抵御流贼。
大业末,李义满和王薄这对老乡,大战过数次,后来李义满还率乡兵跟着张须陀围剿流贼,张须陀死后,李义满还积功至齐郡通守。
一个是官一个是贼。
武德元年,李义满接受李渊招抚,唐朝以平陵县置谭州,授李义满为谭州总管、刺史、封平陵郡公。
王薄虽然在隋末几度拉起大军,可也先后大败,武德二年还跑到聊城依附宇文化及,后又开城投窦建德卖了宇文化及。
但在窦建德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