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宋悍臣 > 第138章 这是卷比的天下(一更)

第138章 这是卷比的天下(一更)

若是学的快,还有不足三月就能参加发解试,无论如何大家都可以去试一试,称一称自己的斤两,方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查漏补缺。”
    范仲淹鼓舞了一下众多新生,尤其是发解试比其余两级考试通过率都高。
    然后便是各自带回教室,记得搬走属于自己的木凳。
    此时便是由队尾便队头,依旧是甲班先走。
    宋煊瞧着祝玉那小细胳膊搬个实木凳子都气喘吁吁的:
    “祝兄弟,用不用帮忙?”
    “不,不用,多谢。”
    宋煊自是有及时雨之称,当即就伸手拽过木凳,一手一个往前走。
    张方平跟在后面,连忙询问:
    “十二哥,你要不要参加三个月后的发解试呢?”
    “参加呗,考不考得上总归是积累经验,咱俩还年轻,机会多的是,岂能因为畏惧,就要白等一年?”
    宋煊脱口而出,三个月后就参加解试,这有啥难的。
    王尧臣也搭话:“解试还是相对简单的,若是用心,至少有一半的几率是能通过的。”
    发解试。
    这是士子参加进士科考试的第一级考试。
    因为考试时间在秋天,所以又称“秋试”。
    发解试种类繁多,对应试者有一定的政治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
    其中,州郡发解试参加的士子最多,试官水平不一,朝廷鞭长莫及。
    发解试是三级考试中最复杂、最容易出现弊端的考试。
    秋试以前,由各县长官,考察地方之士,保送于州,州之长贰,复核属实,再保送本道。
    大宋的行政体系是道、府州、县。
    “哦,那我就放心多了。”
    张方平闻言笑了笑。
    宋煊又给他泼了一次冷水:“方平,莫要掉以轻心。”
    “在“秉笔者如林,趋选者如云”的大宋社会,科场竞争十分激烈。”
    “据俺所知,应发解试的士人,有些州郡竟多达万人左右,应天府人数不多,下辖七县,但俺估摸也得数千人吧。”
    这种考试又没有应届生的那种要求。
    总之就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学子。
    你只要没通过,又有人给你担保,那就都能参加科举的第一级考试,直到通过。
    “十二郎所说的不错。”
    王尧臣也是颔首:
    “其实我当年也是考了两次才顺利通过解试的,参与的人很多,再加上环境完全不是入院考试的强度。”
    “要不然我也不会放弃参加殿试,回到书院选择在沉淀沉淀。”
    太祖朝前期,天下兵革新定,科举改革刚刚起步,每次参加省试的举人数只不过二千人左右。
    随着科举改革的深入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到太宗在位的第一次贡举(977),已增至五千三百人。
    真宗在位的第一次贡举(998),又达到近二万人,大大超过了唐代科举全盛时期。
    此后更胜,主要是离不开真宗皇帝的劝学诗。
    孔子弟子子夏有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以往人们将这句话作为“读书做官论”的滥觞,其实并不正确。
    这个政治正确直到真宗皇帝的公开宣扬。
    读书才与做官有了直接联系。
    从此大宋便出现了“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的说法。
    至此。
    科举已成为封建社会里对士人影响最大和最具吸引力的事业。
    由此直接推动了两宋的文化大普及。
    十几年前,全国便有超过十万人参加解试。
    由于人数太多。
    太卷!
    以至于给考校带来很大困难。
    到仁宗朝时,宋兴快到百年。
    长期的安定局面和统治者的竭力倡导,终于迎来了北宋科举取士的黄金时代。
    东南州军取解比例“是百人取一”,西北州军取解比例“是十人取一人”。
    如今参加第一级考试的学子,早就翻了一倍有余。
    待到仁宗中期,光是参加科举第一级考试的学子都超过了四十万人。
    朝廷还要限制通过解试参加省试的举子人数。
    从朝廷到民间,无不推崇读书人。
    那读书参与考试的人数越发变多。
    这条科举之路。
    那也是越来越卷!
    恰巧宋煊所处的地方,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地界。
    河南这个考试大省卷的一笔。
    当真是自古以来。
    宋煊轻微颔首,他知道科举这条赛道太卷。
    像王尧臣这种下决心专心准备三年的学子。
    在大宋比比皆是。
    至于宋煊接触到的老落榜生柳三变以及石延年。
    这类学子平日里没少下苦功夫卷学习,但就是在考场上考不过别人。
    落榜的更是多的很。
    这种考试又不像是后世一样,有个标准的正确答案,许多时候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