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宋悍臣 > 第146章 大哥在上,受小弟一拜(三更)

第146章 大哥在上,受小弟一拜(三更)

    况且范详觉得又是有名的十二郎带头。
    正巧解决了自己的困境,那自己如必须跟随他一同前去!
    王泰自是看热闹不嫌弃事大,连忙前头带路:
    “你们都不如我路熟悉,走走走。”
    几个人怀着相同的目的,以及不同的情绪,奔着灵台寺大踏步的前去。
    路上对于佛教有些了解的王泰给众人说着介绍,灵台寺很早就有了,传言是武则天调拨钱款扩建的,一直到现在香火都很旺盛。
    “灵台寺放贷吗?”
    宋煊如此询问,倒是让王泰一愣,他开口道:
    “他们是有无尽藏的,十二郎书铺买卖红火,应该用不到啊!”
    北宋时期,寺庙向外放高利贷的行为是有个不错的名称的,叫“长生库”或“无尽藏”。
    寺庙将信众捐赠的财物或金钱存入长生库,再将这些资金借贷给农民、商人或其他需要资金的人,借贷通常以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
    借贷的利息通常较低,但仍属于高利贷的范畴。
    “王兄有所不知,为了让人增大作假的难度,俺可是没少投钱,如今还没有盈利呢,瞧着人来人往,全都是表面风光。”
    宋煊扇着折扇笑道:“俺这买卖也被人盯上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街上就会出现相同的买卖。”
    王泰表示理解。
    宋煊一个普通学子什么背景都没有。
    买卖搞得如此红火,就如同小儿过街怀金一般。
    要是不被人惦记上才奇了怪呢!
    “十二郎,要不是我囊中羞涩,定然会支持你的买卖。”
    范详自己个是个穷鬼。
    他从老家过来考书院,还是陪着自己的同窗来的,就当作是增长见识。
    反正路费什么的也是同窗出。
    结果同窗没考上,他自己个考上了。
    “说这些作甚。”宋煊哼笑了一声:
    “难不成俺还能挣你们的钱?”
    包拯对宋煊的买卖不是很了解。
    但他认为宋煊花钱一向大方,就算是赚钱了,那利润也不会有多少留在他的口袋当中。
    张方平看向路边的摊子,他可是深入参与过十二哥夜里数钱的行动的。
    就这铺子不挣钱,整个大宋就找不出挣钱的买卖来。
    不过他明白十二哥一向是不会往外说自己多有钱,避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祝玉下意识的摸了一下荷包,应该能掏出两文钱来去支持十二哥儿的买卖。
    “不过十二郎你别误会,寺庙借贷并非只有盈利性质,还有互助性质,并且互助性质的借贷并不占少数。”
    王泰是了解寺庙的。
    许多人都是出于信任把钱送过来,或者给寺庙借贷,要不然寺庙放贷的生意也不会如此红火。
    宋煊也晓得寺庙的放贷要比雷员外的放贷生意好上许多。
    尤其是大宋商业较为发达,借贷行业也极为普遍。
    即使大宋律法禁止官僚放贷,但是他们家里人并不是官员,依旧可以仰仗家族势力,进行放贷的生意。
    民间更是有职业放贷人!
    借贷的人从普通农民、士卒、小商贩、官僚都会借贷为生。
    因为借贷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小本经营出现问题,为了生存下去,只能搏一搏去借贷。
    还有北宋也重视祭祀和婚嫁方面,多是要借贷完成的。
    那些读书的学子在没有做官之前,很难有什么稳定的经济来源。
    除非家境优渥,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是贫苦出身,所以为了买书,求学,赶考,很多学生也只能靠借贷来解决拮据的情况。
    一些官员在调任,赴任时往往也不是那么的富裕,为了应付一时的贫苦,他们也只能选择借贷。
    至于厢军士卒借贷的情况,那更加普遍。
    宋煊点点头。
    反正在目前的大宋,放贷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寺庙那自是聚沙成塔,越来越有钱。
    几人说笑着,就走到了灵台寺的街道。
    就算是还没到,街上的“燃香”味道就充斥在鼻尖。
    “香火还真是鼎盛啊!”
    宋煊塌进庙门,依旧有人进进出出,好不拥挤。
    此时的迎门僧人过来招呼,询问:
    “几位小施主是上香,还是供奉,亦或者是想要参加法会?”
    “吃饭!”
    听着宋煊嘴里吐出的俩字,迎客僧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再次问道:
    “施主方才说什么?”
    “俺听闻灵台寺的斋饭是出了名的好吃,特意来吃的。”
    饶是迎来送往的僧人见多了,也没料到宋煊会这般说。
    王泰眼睛瞥向别处。
    他自幼跟他爹一块礼佛,如此不要面皮的场面,他还是头一回见。
    毕竟王泰自幼生活优越,从来没有短缺过银钱。
    他爹这个宰相当的,连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