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全都陷入对宋煊三首词的议论当中,突然闯进大厅里的一个老和尚,当即跪在地上,大声叫嚷着:
“刘知府,我徒儿契嵩是被冤枉的,还望能够重新审理,洗刷冤屈呐。”
一个老和尚在那里只是喊冤。
本来喜庆的氛围,因为方才众人都在传唱宋煊的诗词,连守门的好事者也过来听,这才让老和尚抓住了机会。
几个仆人连忙上前按住老和尚,想要把他给带走。
但是刘烨作为知府,却是不能在这么多人面前把他直接拖走。
如此一来,他的风评该会如何发展?
“大和尚,你那徒弟已然认罪了,你为他喊冤又有什么用呢?”
“他是被屈打成招的!”
老和尚被人按住,依旧倔强的抬起头:
“他是被屈打成招的!”
动刑这种事,是在所难免的。
北宋官员判案都不是疑罪从无,以及疑罪从有的思维,反倒是掺杂了儒家思想,自由裁量的权利很大。
口供仍旧是定罪的关键。
所以刑讯是在所难免的,可也有规定不得超过三度。
但一般人判案,几乎一次动刑就给你打服喽。
用不着三度开花。
就算是强悍如武松,真的硬抗一百杀威棒,那也得跪地求饶认罪。
刘烨是知道这件事的。
那小和尚他故意借宿,又见财起意,卷了人家的金银财宝,杀了人家媳妇,结果因为道路不熟悉,跌进枯井当中。
大早上被丈夫带人去寻找的时候,听到了井底传来的哭声,这才人脏并获。
他瞥了一眼宋煊,倒是回想起司马池与他说的那话。
难不成晏殊取得如此亮眼的政绩,背后当真有宋十二的帮忙?
于是他吩咐人去把卷宗取来,又招呼宋煊:
“我听晏相公说你宋十二也善于断案,今日你先看看卷宗,明日再去问人犯,如何?”
宋煊站在跟前,他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拒绝的权利,但依旧摇头:
“刘知府,晏相公过于夸赞我了。”
“哎,试一试嘛。”刘烨摸着胡须道:
“我其实也是觉得这件案子有疑点,但是下面的知县做的挺好的。”
“那小和尚被我提审也是亲口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再加上仵作的验证,故而我已经准备送到刑部复核。”
北宋时期官员面临破案压力(如考核中的“狱空”奖励),可能导致疑案倾向于推定有罪。
例如,对盗贼或谋反等重罪,为维护稳定,证据不足时也可能从严处置。
还有北宋对缺乏确凿证据的案件,常采取“奏谳”制度(上报中央裁决)。
《宋刑统》规定,若州县无法决断疑案,需逐级上报至大理寺、刑部甚至皇帝,最终可能以“减等”或“赎刑”结案。
刘烨本就是随口那么一试探,宋煊又不知道晏殊信里写了什么内容。
结果宋煊他真的善于探案?
刘烨自是要把这件棘手的案子推给他,若是他能抓住真凶,那一切好说。
若是他抓不住真凶,对于这个老和尚也有所交代,到时候上交刑部也是极为有利的。
宋煊稍微思索了一二:
“既然刘知府心中也有疑问,那我便看一看卷宗。”
刘烨顿住,他发现宋煊话里当真是有话。
一丁点责任都不往自己身上拦。
不同于其他学子似的,有点事就想要包在自己身上。
刘烨瞥了一眼自己的亲儿子,他还在原地回味着宋煊的诗词,又是暗暗叹了口气。
瞧瞧人家,再看看自己的儿子,如何能比啊?
我可是考进士出身,他宋十二的爹不过是赌狗罢了。
如何能培养出这般优秀的儿子?
刘烨想不明白,但是他明白一件事。
那便是宋十二将来进了朝堂当中,也定然是一位难缠的主。
因为大和尚喊冤的事情,宴会也被迫中断,不少人全都走了。
就留下一些人。
梅尧臣获得了刘烨送的玉佩,钱惟演的玉珏也塞在了宋煊手中。
梅尧臣谢过知府刘烨后,又转身对宋煊行礼:
“我会前往应天书院去游学的。”
宋煊哈哈一笑:“欢迎欢迎。”
“十二郎的才学,当真是让我望其项背。”
“你也不差,只是恰巧没有我写的好,你写诗,我写词。”
“我觉得你假以时日,多加学习,不放弃自己的天赋,今后写的诗,二百年难得一见也未可知也!”
梅尧臣想着自己三十年难得一遇,结果遇到了百年难得一遇,如何能自得起来?
这天下当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呐。
现在听着宋煊的鼓励,梅尧臣重重的点头,随即多谢宋煊的点播。
然后他就随着叔父梅询一同走了。
毕竟机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