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广场上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学子。
他又站的又高又远,根本就看不清楚下面的人。
即使是第一排的学子仰着脸,那也是勉强看清楚面容。
这群人又不是进士呢,唯有进士才有资格近前观摩天子的面容。
毕竟大家都是天子门生。
如何能不认得天子这位老师的“面容”?
举子们又不一定能够考中进士,相比较天子的安全问题,更是要得到保证的,排在首位的。
密密麻麻的学子们集体行礼。
拜见官家。
赵祯也就放弃了寻人的意图。
他只是瞧着这帮学子,不知道有几名有才之人,能够进入朕的翁中。
赵祯虽然羡慕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他觉得自己在怎么做,也比不上唐太宗。
若是这辈子能够完成祖上遗志,收复燕云十六州,便是最大的功绩了!
宋煊站在人堆里,纵然他目力极好,那也只能瞧着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少年郎,穿着花里胡哨的龙袍。
看不清楚赵祯这位皇帝的脸。
刘娥的审美就是堆砌呗?
随即宋煊便是放弃了观察。
待到自己考中状元的时候,大宋官家还不得当众给我敬酒?
到时候赵祯长什么模样,自然是能看的一清二楚。
相比于宋煊的淡然,其余举子表现的确实是十分的激动。
皇帝哎。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朴素思想,还是占据了在场百分之九十九的心思。
至于当官为百姓做主,那种概率并不大。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眼前这位少年天子,便是要给予自己一场富贵之人。
不仅是自己的富贵,更是家族的富贵。
要不是礼部官员屡次叮嘱以及周遭站岗的士卒,他们怕是早就出声叫嚷了。
希望能够在天子面前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煊倒是瞥见了禁军当中的狄青。
这小子果然面相可以,有大宋未来人样子的模样了,都能在这种地方站岗了。
最后轮到天子说的话的时候,赵祯按照剧本讲了几句,但是随即又鼓足勇气:
“朕观如此多学子前来参加省试,又恰逢科举改革,许多举子难免会吃亏,自今年始,朕决议进士奏名勿过五百人,诸科勿过千人。”
皇帝的话刚说出口。
不仅举子们愣住了,连官员都愣住了。
毕竟台本里没有这句话啊!
王曾有些诧异。
因为他知道大宋的冗官现象是有的,而且照如此下去,会越来越严重。
宋初时期官员数量也就千人左右,到了真宗时期也不过万。
但从宋仁宗在天圣五年扩招的几年后,官员数量直接翻了一倍,待到张元叛宋投夏后,殿试便是摆设了,一个不罢黜。
大宋官员数量直接暴涨到近五万。
是唐玄宗的时期的官员的三倍多。
可是大宋的领土不如唐代的领土多,冗官现象在宋仁宗时期极为严重。
这就更不用说帮官员干活的吏员以及临时工了。
大宋是因为商业活动有钱,朝廷也有钱,但是财政危机非常严重。
朝廷收上来的税收全都用来给官员和军队发钱了,一丁点存款都没有。
许多钱财也落不到基层人员手里。
一旦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或者是战争,根本就掏不出来多少钱来做事。
就算是范仲淹想要改革,可是官僚集团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
夏竦主动举荐的范仲淹,让他得到重用,但是随着庆历新政,夏竦直接陷害富弼,逼迫范仲淹离职。
如此以来,改革直接胎死腹中。
作为皇帝的赵祯,在说完自己的命令后,整个人都显得极为亢奋。
母后不在身边,大臣也站的远远的。
下面数千举子的眼睛全都望着他。
再听着下面举子们的欢呼声,赵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天子的权威!
如此一来,不单单是为了让十二哥考中进士的几率增大,更多的是兴许能够多拉拢上百名忠心于他的后备官员。
下面那些老考生不是没有参加过这种活动。
赵祯说这话,是为了“扩招”,让更多人的心生感恩之心。
毕竟以前进士科最难。
竞争也更加激烈。
每次能通过进士的也就一二百人。
如今赵祯一下子就给他们增加了一半的名额,于是众多学子狂喜着,欢呼陛下圣明之类的话。
宋煊也没想到,宋仁宗扩招的命令,会在天圣五年下达了。
他也是有些发蒙。
但是身边的同窗们大多数都在振臂欢呼。
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极大的笑容。
大家来参加科举考试,甚至不愿意靠着家族的余荫去当斜封官,不就是想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