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大宋悍臣 > 第263章 抢女婿大战前夕

第263章 抢女婿大战前夕

瞒的死死的,还不是来消遣我的?”
    “明日自是会分晓,我若收早告诉他了,十二哥儿如何能激动不已?”
    “我看女婿是个沉稳的性子,定然不会大喊大叫的。”
    曹利用嘿嘿笑了几声:
    “甭管,明日一早,咱家便全都出发前往贡院外,提前占个好位置,去瞧瞧热闹。”
    “倒也好。”
    曹夫人应了一声。
    一般待到金榜题名的时候,东京城才会有许多权贵观看。
    主要是想要与新科进士联姻。
    如此一来绑定家族后,新科进士为官后,也就有了裙带关系,在官场当中也能得到照拂。
    双赢的结果。
    有宋一代,奉行崇文抑武政策,文人士大夫的地位被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往往一首小诗、一篇小文,就能名扬天下。
    然而,单有才气、名气,是不可能轻易进入官僚阶层的,
    即使靠运气或者祖上的荫德受了官爵,也会因为功名来得太轻巧而被人耻笑和鄙薄。
    所以,文人要堂堂正正步入上流社会,成为峨冠博带中的一员,必经科举考试,这在当时乃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别无他途。
    有些恃才傲物的文人哪怕已经受恩荫封了官,也仍然坚持参加科考,不屑于坐享其成。
    文人一旦金榜题名,则从此锦衣玉食,一世无忧,而且腰板挺得笔直,踌躇满志。
    但是如今随着越来越卷,东京城的富贵人家已经不满足于殿试过后再进行榜下捉婿,而是要提前锁定目标。
    省试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通过省试,举子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大宋官场。
    他们自是要努力为自家女儿抢夺一个有前途的好夫婿,同时也是为了家族着想。
    宋代平民子弟通过科举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同时,官僚阶层的子孙也在进行着社会流动。
    他们中,有的可能是“皇恩浩荡”,或一代比一代强,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家业不墮,甚至继续向上流动。
    但是,俗语说,“富不过三代”。
    大多数的官宦人家,必然是向下的社会流动。
    如太宗末年出任宰相的吕端,有“吕端大事不糊涂”之称。
    因为他力拥真宗为帝,真宗继位后对他一直照顾有加。
    就是这样一位元老重臣,咸平三年(1000)去世后,至景德二年(1005),仅五年时间,家道就迅速中落,负债累累,其子孙、兄弟,“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
    真宗为此出内府钱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
    另一位真宗朝宰相毕士安,出任显仕多年,他去世后,“四方无田园、居第,没未终丧,家用已屈”。
    幸亏王旦给他提了一嘴,真宗皇帝才从新赐给他家五千两,给他两个儿子、一个孙子授官。
    这种情况不仅北宋大量存在,南宋也不少见。
    因此,当时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士大夫,已经深感世代保持家业的不易。
    曾与吕端并相的李沆,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有人向他提出,以为太隘。
    李沆回答道:“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就算是配享太庙的李沆,当真如他所说的那般。
    几个儿子早夭,如今他儿子也不过是个正八品的大理评事。
    可是这种官是阶官!
    (就是寄禄官,家族全都靠着女婿王曾撑着,关键王曾还没有子嗣,落寞是早晚的事)
    而名相李沆的孙子,确实是一丁点信息都没有,连个官身都没有了。
    这类情况的普遍出现,致使宋人有“盛衰之变,何其速也”之叹。
    宋代官员俸禄优厚,恩荫盛行,官僚阶层的沉沦,当不至于如此迅速堕落。
    就算大宋恩荫盛行,官员也无法可以通过恩荫,让子孙世代做官,以保证门第之不墮。
    宋代恩荫不仅授官低,而且升迁亦远较进士出身者缓慢。
    即使位极人臣的宰相之子,亦只授从八品的将作监丞。
    多数官员的余亲,只能授试衔、斋郎之类长期不得放选又无具体差遣的小官。
    小官的俸禄,温饱即可,若是家里人口太多,那还得省吃俭用才行。
    与进士出身者相比,恩荫出身的官员升迁也缓慢得多。
    年轻从政,白首归家。
    大多数人终生在“选海”中翻滚,进不了京官行列。
    陆佃之舅边珣,自仁宗朝前期以父荫入仕,历官数十年,致仕前仍然只是一个选人资序的两使职官。
    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仁宗至和元年(1054),以荫补为官。
    虽政绩卓著,结果仍然只是一名县的主簿。
    后来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一纪从师,讫无一业之仅就;十年试吏,邻于三黜而偶全。”
    不仅改官遥遥无期,就是芝麻小官亦几乎不保。
    然而,自嘉祐八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