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马匹的尸体,都装着一千多匹。
在十几两银子,就能让一家子一年吃饱的年代,大军确实被李景孝给喂饱了。
此时谁要是阻挡大军东归回家,必然会激起全军干翻一切的勇气和决心。
但李景孝也不是没担忧,几个月前,一万鞑靼骑兵一直在高丽边境游弋。
万一归途上遇到这支部队。
硬碰硬,即便能击垮对方,伤亡也不会小。
所以李景孝才会想着,让贾蓉去联系哈达部女真首领王忠。
不仅想获得更多的情报,也想让女真当帮手和炮灰。
回到松树林,休整了一夜,隔天大军启程一路往东走。
而此时才有鞑靼人,发现了多伦湖畔的京观。
等下午一支万人的鞑靼大军抵达多伦湖,看到那座京观和崖壁上的刻字后,一个个面色都极其难看。
想毁掉李景孝留下的石刻,又因为离地面十几米,就得从几十里外伐木筑木架。
没三五天,根本不可能。
但探子传信说,大战应该发生在一两天前,要是在此停留,那大周人会走的更远。
最后还是报仇的心思占了上风。
只是鞑靼大军往东追的时候,几个鞑靼首领很快发现,士卒们赶路的速度,明显比之前慢了很多。
即便再三催促,还是跑一阵,速度又不知不觉的慢了下来。
几个首领和将领们一商量,很快发现手下的儿郎们,这是被六千同族被周军全歼的事给吓到了。
心里不由想起那句。
‘率大军四千,转战千里,十二战十二胜’的话,对士气的打击更大。
谁也不愿意面对一个百战百胜的敌人,特别是这敌人和过去的天朝部队很不一样。
明晃晃的筑京观,根本不怕后世史书和朝廷追责。
众首领和将士忽然觉得,自己即便追上去,说不定也只是人家嘴里说的,从十二战变成十三战全胜而已。
即便真赢了,伤亡也不会小。
毕竟在首领们心里,李景孝带领的这支大军战斗力强的离谱。
四千人全歼六千骑兵,怎么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那座巨大的京观,又证明了李景孝的话。
草原是残酷的,一旦手下士兵伤亡过大,这些首领们回去后,大概率会被别人给吞并了。
所以几个首领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再次行军时,明显慢了下来。
而且走十几里就下令休息。
之前追击时,每天至少跑一百三四十里。
偶尔还一天跑过一百七十多里,但现在,一天下来,也只走了八十多里。
而且上午还跑了五十多里,等于一下午,其实只走了三十多里。
等鞑靼人的斥候,沿着李景孝的大军追来到在松林附近,发现大量马蹄印消失在松树林里时。
回去一汇报,这支万人的鞑靼骑兵那叫一个紧张。
根本不敢进去大片的树林里。
不仅派人去通知其他部队,还后退十几里,在一处山坡上扎营,等着援兵过来。
一来二去,汇聚了三万人时,李景孝已经带着大军走了三天。
基本上不可能追上了。
就算追上,也肯定会和之前那六千鞑靼人一样疲惫不堪。
真这样,李景孝绝对敢再次偷袭。
即便没法全歼,大不了杀两三个来回就走。
李景孝这三天,也一直在用《玄光术》观察着自己后面。
最后确定离自己最近的鞑靼部队,至少有三天的路程。
而且这几万鞑靼人是越走越慢,这才真正的放心下来。
现在需要防备的,只剩下东边的女真人和兀良哈蒙古人。
不过兀良哈部,相对鞑靼和瓦剌,势力小了很多。
对大周也一直保持友好态度。
说白了,兀良哈怕鞑靼吞并自己,只能和大周维持良好关系,以获得粮食、铁器等支持。
不过,大周其实很少搭理兀良哈部。
李景孝是后世人,所以他知道,女真人崛起对大周的威胁会很大。
但在大周朝廷来说,此时的女真是值得拉拢,用来钳制鞑靼和兀良哈的棋子。
而历史上努尔哈赤能崛起,还得感谢李成梁养寇自重。
大军往东撤退的第五天,探子回来汇报说,遇到了回来的贾蓉等人。
半个时辰后,贾蓉带着百来个后勤兵,快马出现在大军面前。
翻身下马,对着李景孝拱手行礼说道,“大人,卑职已经和王忠谈好了。
他会征集2千骑兵,跟随大人对抗鞑靼人。”
李景孝笑着夸了贾蓉几句,乐的这小子嘴都笑歪了。
却不知道,李景孝心里暗道一声可惜。
虽然一直担心被鞑靼人追上,但人心是矛盾的。
李景孝心里又希望鞑靼人疯狂追击。
而且自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