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治安官,原本应该是普通人中原则性,底线性最坚定的人。
可是这里却跟其他地方背道而驰。
在这地方的治安官,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保持坚守底线的习惯。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服从性测试了……
就像是你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你女朋友突然让你去洗碗,但你并不想洗碗,并且在你们刚同居的时候就已经进行过约法三章,家务分配中,洗碗不属于你的工作。
你负责的区域应该是内务整洁,比如拖地,收拾卫生间一类。
于是在眼瞅着你即将拒绝的时候,你女朋友告诉你,如果你去洗碗,就奖励你二十块钱,而这时候你其实并没有什么消费欲望,你也不需要这二十块钱。
但是你很可能会看在钱的面子上,选择下床洗碗。
看在钱的面子上,这句心理暗示的自我安慰,其实就是一种去责任化。
这是把责任归咎到了钱的份上……
即便你并不需要这笔钱。
而一旦当有了第一次这个开端,当你违背了自己的原则那一刻开始,下一次当碰到同样的事情时,你女朋友心中,你违背原则和约法三章去洗碗,就跟钱画上了等号。
也就是说,你的底线变成了一个灵活的,可以晃动的东西,尽管你并不这么想。
于是在她第二次请求你去洗碗的时候,你也许这次面对二十块钱选择了拒绝,她也有了说辞,你上一次明明为了二十块钱就可以去洗碗了。
你一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跟女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如果这会不去洗碗,很可能她就会揪住你上次明明因为二十块钱都去洗碗了,结果这次给你二十为什么就拒绝了自己而大发雷霆,于是在你思索犹豫之际,她再度抛出了一个橄榄枝。
那这样吧,这次给你一百块钱,但是你不仅要洗碗,并且还要负责把厨房的卫生搞干净。
你在权衡之后无奈选择了同意……
你在内心中,将这次自己承担了这部分家务的行为,归咎到看在一百块钱,以及为了避免跟女朋友吵架的份上,然后原则进一步的降低了。
并且你心底并不认为自己是降低了原则,而是将这次的行为也归咎到为了家庭稳定和看在钱的份上。
当一件事明明没有侵犯到你的利益,但是其实触犯到了你的原则时,人如果不能坚定的保持原则,就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性指令下,开始习惯于去责任化和去原则化,然后,随之渐渐失去原则。
上面那个例子中,当你有一天跟现女友分手,之后又谈了一个新对象,当她对你发出请求洗碗的指令时,很可能即便是没有金钱的驱使,你也会下意识的保持着上一个女朋友留下的习惯。
例如,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的心态,选择接受洗碗这项家务的分配。
因为,你从始至终,并不认为自己出卖劳动力去洗碗和女朋友奖励机制里的金钱,是直接挂钩的……
因为你并不缺这笔钱。
你一开始第一次违背原则去洗碗的时候,也许只是用这笔奖励的钱当做自己的补偿。
可是时间久了,你开始萌生出其他的借口,比如女朋友今天身体累,算了,体谅一下吧,再或者说,明天女朋友还要早起,看在她早起的份上,今晚就洗一次碗吧……
等等等等理由!
你开始把违背底线的举动,去责任化。
我并不是在违背我的底线,我只是因为担心她身体累,担心她还要早起,在帮她分担而已,你把自己和内心中抗拒这件事的底线疯狂做借口,将责任归咎到外部因素上。
于是你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原则性很坚定的人,但其实你已经不是了……
毕竟,明明在你跟前女友刚同居的时候,你一开始将洗碗的工作写进了约法三章中,明确规定了这不是自己的家务范围,自己十分抵触这项工作。
而且,一开始其实如果没有那笔金钱的奖励,也许你人生中就不会踏进厨房进行第一次的洗碗工作。
这就是万恶之源。
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不知觉的植入了脑海。
当有一件事出现,跟你的原则以及底线相悖的时候,一旦有其他刺激机制。
你就会自动开启找补模式,什么是找补模式?
给自己这次违背原则寻找借口。
并且将这次违背原则的原因,归咎到外部因素中。
“一群连反抗一个外地不良人,无理取闹的行为都不能坚持拒绝到底的人,我真不敢想象这群人的原则和底线该有多低……”
大概曾经这个治安署内也不乏心怀正义的治安官,但是在一次次底线的碰撞中,例如某次侦办某个案件的时候,调查对象刚巧是自己家属的上司,对方用你亲人的工作稳定或者亲属安危作为刺激机制。
于是你不得不选择臣服,并且将自己这次违背身为治安官却徇私枉法的行为,归咎到我是迫不得已的,我为了家人。
如果这时候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