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新笔趣阁 > 七零宠婚,嫁给第一硬汉 > 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 探街

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 探街

    “熟手一天只能绩一两多麻线。”
    郑雅丽在本子上写道:“我和外婆两人合作,一天都绩不到一两,还腰酸背疼得厉害,这钱,不好赚。”
    好吧,账确实很好算,钱也是真的不好赚。
    杜红英感觉自己有时候确实有点忘本,总喜欢想当然。
    “妈妈,我也想买。”
    郑雅丽又写道。
    “先看看,探探行情,回头要买的时候可以找小罗的家人帮忙。”
    这孩子,想干啥就干啥?
    没见人家买主都头顶大矿灯,肩膀上扛着编织袋,一只手拎着一杆秤,胸前还挂着钱包。
    自己婆媳俩主打的是看热闹,啥工具都没带,怎么买?
    买了装哪儿呢?
    最主要的是还缺乏经验。
    “好事不在忙上,不急。”
    郑雅丽点头。
    婆媳俩纯属参观,看这半条街站着卖麻线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果然如小罗所言: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没舍得放下这门手艺。
    “你这个人才怪呢,你不要就不要,还要来翻我的麻线,翻得这么乱,让我卖给谁?”
    街边又有人在大声吵。
    “我不翻怎么看得出你中间吹了水呢,这么湿,买回去就得沤坏,真是的,一大把年纪了还贪这种小便宜,我们收麻线的也不能被你当成冤大头来整。”
    “你乱说,我们出门早,就是扯了点露水……”
    “大娘,说谎也要打个草稿,扯露水是表面,你这麻线里面的芯子都是润的……”
    两人吵得很厉害,旁边的人却是一声不吭。
    “你外婆说过,有些人就会往麻团中间吹水,增加重量。”郑雅丽不解的看向杜红英,杜红英在本子上写下:“在外面吹点水也很正常,主要是能保持外观整齐光滑……”
    “果然各行各业都有一些潜规则。”郑雅丽写道:“这里面水也深,看来我还得多学学。”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确实各行有各行的猫腻。
    半夜起来看“鬼市”确实能看到一些内在的东西。
    这半条街充斥着最多的就是这种抗议和吵闹。
    也有相互问候的。
    “李大嫂,今天卖了多少?”
    “哎呀,能卖多少啊,又要管家里,还要给孙孙煮饭,每天都没有时间干,我这一月才绩了半斤。”
    “你卖成多少?”
    “十块钱一两,嫌弃我绩得粗,我现在眼睛不好,划细了看不清楚。”
    “就是啊,我也是眼睛不好了,盯久一点眼睛都要模糊。”
    “哎,我儿子儿媳喊我不要绩了,说是给我们寄钱回来,一年半载的寄个三五百块钱回来够用啥啊?娃娃一会儿又要交书本费了,一会儿又要买点农药化肥……”
    “可不,不管多多少少嘛,几点麻线卖了买点油盐也好。”
    “就是这个理,自己辛苦点干一点活儿,卖了当零用钱,当真手板心向上,啥都指望年轻的人拿,搁得高得很。”
    “年轻的在外打点工也不容易,要租房要生活,回来还要路费,我儿子媳妇都有两年没回了。”
    “一样的,上次写信说看过年能不能回来。”
    ……
    真正的市井烟火大约就是她们嘴里这样吧。
    这个小镇和通安村那边的镇子完全不一样。
    小罗说他们这儿的年轻人十有八九都出门打工去了。
    不像通安村那边,十有八九的年轻人是在本县做工,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每天都能回家。
    通安村八成以上的民房已经由土墙灰瓦变成了红砖的两层小洋楼了,镇上也大变样,汽车摩托车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条街青石板路,老旧的木门板,还有木阁楼……保持着原风原貌,看起来很舒服,听起来却是落后和贫瘠。
    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这半条街并不长,总共一百来米,婆媳俩很快就看完了。
    街尾的铺子里传来了肉香味儿,这是一个小面馆,香味是炒的肉臊子,婆媳俩相视一眼抬脚就往里走。
    是的,她们饿了!
    杜红英看看手表,凌晨三点半,小店里只坐了两个人。
    街头人来人往不少,尽管她们卖了麻线,手上有钱,但还是舍不得花钱吃一碗面,卖完就匆匆往回赶。
    “两位请坐,豌杂铺盖面、面条、米粉,还有稀饭包子馒头,两位吃啥?”
    杜红英就想起那年带着小五在叶兴凯那个家属院吃铺面盖的事儿,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算了,小五的事儿她是管不了一点儿,不过对豌杂铺盖面还是蛮喜欢的。
    “来两碗豌杂铺盖面。”
    “好呢,两碗豌杂铺盖面。”
    老板娘连忙朝里喊。
    “老板,拿两个糖包子。”
    “好呢,两个糖包子。”老板娘问:“在这儿吃还是……”
    “带回去给我小孙孙吃。”
    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执掌风云萧峥 深空彼岸 灵境行者 逍遥小贵婿 天下藏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