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他忽然想起,那些日子他们曾质疑过的事:
“我们真的能做出什么吗?”
“我们不懂剧情,不懂电影,不懂文学。”
“我们只懂代码。”
可如今,那些最懂剧情、最懂文字、最懂镜头的人,都在说:
“你们懂的,是人。”
陆羽笑了,轻轻低语:
“谢谢你们。”
“我们,一起写完了这场游戏。”
夜色如墨,城市的楼群在远处勾绘出锯齿状的天际线。
陆羽独自坐在工作室的天台上。身边放着一杯已经冷掉的铁观音,夜风卷起他薄薄的风衣衣角,像素般凌乱。
他的手机屏幕还亮着,是刚刚结束的对话记录。
【陈望】:
“纪录片的拍摄计划,我会发你一份初稿。”
“你们团队的故事,值得被记录下来。”
陆羽合上手机,望着城市灯火,久久无言。
他不知道,从何时起,他们这群写代码、画像素、调语音、修bug、靠五块钱泡面过日子的“游戏人”,变成了导演们口中的“叙事革命者”。
但他隐约明白了一件事:
某些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就不再只属于创作者。
它属于每个看懂它的人——无论他是玩家,导演,作家,抑或曾经只是一个在深夜独自哭泣的人。
第二天清晨,豆瓣阅读首页推送了一篇长文。
作者是当代知名小说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郁青禾。
文章标题令人震撼:
《游戏是废墟中绽放的玫瑰——致的创作者们》
正文节选:
“我在凌晨三点通关这款游戏,随后便整夜无眠。
不是因为它感人,而是因为它真实。
‘你可以不玩。’这是它最常说的一句话。
可它却让我不舍得离开。
——这是一种比‘强迫’更深层的情感逻辑,是‘理解’。
它不强迫你留下,而是让你愿意不走。”
文章在短短六小时内突破十万点赞,评论区爆满:
【“郁青禾都为它写散文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玩?”】
【“如果游戏能写进文学史,那一定是这一部。”】
与此同时,国内最顶尖的舞台剧团“木石计划”,也发布了一则官宣公告。
“我们将与《不要玩这个游戏》开发团队合作,制作国内首部‘像素结构式叙事话剧’。”
“演出将采用非连续舞台结构,结合现场观众选择互动,模拟游戏中的‘退出/继续’机制。”
“演出期间,演员可能随时‘停止表演’,观众将决定是否继续推进。”
陆羽收到这个提案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他没想到,自己写下的那些代码逻辑、分支剧情、并不华丽的对白,竟能成为一台话剧的“骨架”。
工作人员阿鹿拿着打印稿,眼中发红:“我们已经把玩家变成了编剧。”
林臻低声吐槽:“我就知道我们最终会被拉去演戏。”
但没人笑。
因为他们都知道,那不是调侃。
那是敬意。
在这之后,文化界的惊喜接踵而至。
九龙著名导演、金像奖终身成就获得者钟启明在《东方艺术评论》发文: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款游戏写影评。”
“游戏中的旁白,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成熟的‘视角处理’。”
“他不主导剧情,却主导情绪。他不是上帝视角,而是‘失语者的耳语’。”
“这不是游戏编剧的胜利,是现代叙事结构一次里程碑式的跃进。”
请收藏本站:.29ad。手机版:m.29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