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青白似笑非笑,问道:“表弟,要不,我也来考校考校你的学问?”
李浩杰将目光从火塘里收回来,正襟危坐,笑道:“还请师兄赐教!”
两人都算得上的宋景的学生,所以一个称“表弟”,一个喊“师兄”,皆说得通!
许青白点点头,问道:“何为仁?”
在天名五德,乾元亨利贞
在地化五行,金木水土火
在人为五常,仁义礼智信
可这些说法,许青白作为儒家门生,自幼博览群书,不可能不知道!
但许青白既有此问,李浩杰便要作答而且,显而易见的,李浩杰还不能敷衍回去,得说说他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介儒家君子,自然不是浪得虚名
李浩杰沉吟片刻,便回道:
“仁乃儒家之内功心法,乃生育万物之德,覆育万物仁之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怀恻隐之心,仁也!”
“恻隐之心,何解?”许青白追问道
李浩杰胸有成竹,侃侃而谈:“见同类为难而有恻隐之心,见鸟兽哀鸣而有不忍之心,见草木摧折而有悯恤之心,见瓦石崩坏而有顾惜之心”
许青白又问:“何以致仁?”
李浩杰答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人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
见李浩杰对答如流,许青白盯着他,饶有兴致地问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何解?”
李浩杰莞尔一笑,这就涉及到一个儒家长久以来的争论了
此原话出自一篇圣贤巨著,但历来注解争议较多
上古注解为,子罕言利、命、仁三者,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圣人所罕言也
但此注解明显与经义不通圣人罕言利,倒能够理解,但若是圣人因为命、仁的理微道大而罕言,那圣人常说的那些道理,又岂是一些肤浅的东西?
于是,到了后世,便有经学大儒疏通经义,一时众说纷纭,导致经义越辩越晦,万年不明!
一说“罕”字是“轩”的通假字,意思为显也,即圣人常鲜活鲜明地谈论利、命、仁
二说圣人罕言此三者之人,非罕言此三者之道
三说圣人罕单独言利,但每有说到,必与命与仁一同提及
四说此乃断句不对,应断为“圣人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圣人很少谈论利益,但推崇天命,赞许仁德
凡此种种,后世出现诸多学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
对于这处儒家经论,钻研仁道的李浩杰有过研究,也有自己的见地,他回答道:
“诸多学说,莫衷一是,又各有牵强附会之嫌!但若将圣人之道融入其中,再行理解,相比之下,我更偏向于断句之谬,应取圣人避谈利益,推崇天命与仁德之意!”
许青白饶有兴致的问道:“如果是断句之谬,那么,是不是还应该有另一种注解?”
李浩杰闻言,皱眉良久,突然抬头,激动地望向许青白,问道:“你的意思是,圣人罕言利与命,与仁”!
许青白轻轻笑着,不置与否
李浩杰激动过后,又缓缓摇头:“圣人常谈及天命,比如,圣人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这一说,虽然新奇,但同样稍显牵强!”
许青白说道:“我并不是说这种说法就最与经义契合相通,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又想到了这种可能,多提供了一个备选答案而已!诸多学说之辩,在于相互质疑、相互启发、去伪存真,本质是在求实求是!”
李浩杰点头称是,他从刚才的纠结中缓过来,此刻无比钦佩地对许青白说道:“表哥,你刚才的那个说法,确实惊艳到我了,你究竟是怎么想到的?”
许青白笑道:“多读,多想,多疑,多问,多行...”
李浩杰还在咀嚼许青白刚才那番说法,显得意犹未尽
许青白见状,又笑着问道:“圣人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以父子之间不责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那你觉得,是血亲私德重要?还是社会公德更重要?”
李浩杰皱眉沉思良久,这才说道:“凡事不能一杆子打死,应该以事而论...”
“哦?”
许青白看了李浩杰一眼,说道:“圣人可没说过要以事而论,你这算是在质疑圣人之言吗?”
李浩杰说道:“圣人言语,口述笔录于简者,不足万分之一,后世读之,不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耳!再者,圣人之言,流传万世,需要后世继承道统的经儒们,不断缝缝补补,以发扬光大,自圆其说!”
许青白闻言,甚感欣慰
他以此为例,就是担心李浩杰这个小时候的书袋子读死书,不懂得变通!
许青白说道:“你能透过表面,看到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很是不错!”
李浩杰兴致勃勃地问道:“表哥你呢?你觉得圣人说亲亲相隐,对还是不对?”
许青白笑道:“儒家一直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