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那个时代,大家的收入都比较低,生产队出工,一天的收入只有二毛,一个全劳动力,一个月的收入也只有六块钱。
大部分客家人是买不起的。
但是坑口街上的四十户可以。
所谓的四十户,就是家里有一个人外工作,每月有四十元收入。
我父亲在县城工作,每月有五十元收入,所以买木炭没有问题。
我发现木炭里也存在偷懒耍滑。
每窑出来的木炭,有没有烧透的木头,于是他们就把它夹在木炭里面,冒充木炭出售,虽然少,但有。
其实,曹师傅知道,一窑木炭至少有上万斤,光靠他们夫妻俩是卖不掉的。
他把目标瞄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学校。
学生需要烤火,老师也需要烤火,大大的需要木炭。
并且价格也很便宜,直接到窑洞挑,只要五毛。
桃坑中学有一千多名学生,于是学校放假,全部上山挑木炭。
我记得很清楚,一个老师站在山峰处,兴奋地对我们说:"你们看看,风景多优美。"
其实,我心里早就怒火滔滔,恨不得赐他二脚。
我们爬了半天山,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头昏脑胀,头昏眼花了,那还有闲情,看什么风景?!
老师是带队的,是不挑木炭的,自然有心情看风景了。
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曹师傅的木炭全部搬运一空。
夫妻俩高高兴兴回到家里,又开始准备明年烧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