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脑子一转,钱就来了。
那像我们大人,砍了一天的柴,从山上背回家,走了十几里山路,累得腰都要断了,结果就挣了五毛钱。
没想到的是,凌老师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
并且放弃得非常的坚决。
凌老师自己也讲了,当时学校的领导找了他不少七八次,要他重返校园,但他坚决不干。
这不是问题的最关键。
最关键的是,他不是升官发财。
他是去学知识青年,改天换地吗?
不是。
他从来没有想过改什么天,换什么地,而他也没这个机会。
因为他连山寨一个小小的领导都不是。
他就是从客家山寨里出来,又重新回归到山寨,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客家山寨人。
也就是,他是大山的儿子,就要回到大山里面去。
可能他就是这么想的。
当然,凌老师还是有文化有知识。
他发现种田不赚钱,养鸡养猪不赚钱,于是学起了养蜂,并且很成功。
至少生活不成问题。
又让人惊讶的是,回到山寨的凌老师并没有平静下来。
他骨子里还是有一股与天斗,与地斗的狠劲,如同他当年辞职一般,非得闹个轰轰烈烈。
晚年,他在客家人群中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山寨里需要建一个水电站,自然会占用山民的土地与房屋,但补偿价格很低。
这些钱让很多山民建不起房子,自然不服。
凌老师住的地方不需要拆迁,也不存在补偿一说。
但他就是要管闲事,带领大家上蹿下跳,与山寨斗。
斗的结果是,他入狱了,他的儿子也入狱了。
他输得很惨。
客观公正地说,他的闹有对,也有不对。
对的地方,补偿金是有点让人妈妈的,让很多客家人欲哭无泪。
但也是没办法。
客家穷,客家落后,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建电站。
因为只有解决电的问题,才能解决经济问题,才能发展生产。
问题是没钱呀。
只好压缩标准,降低标准了。
牺牲客家人的利益,换起经济上的发展,这是痛苦的选择,也是不得而为之的选择。
凌老师当了一回旗手,为客家人鼓与呼,不能说没有任何效果,至少后来的决策还是充分考虑了客家人的利益。
他在这方面还是出了力。
我们应该看到,有人说,跟无人说,效果还是不一样。
当然,历史就是这样,无论你如何努力,终究斗不过时间,曾经的辉煌终会被时间偷走,犹如他当年一样,从回归到,不留一片云彩。
说到底,凌老师终究是一个平凡的老师,一个普普通通的客家人,但是他的曾经,为客家人的付出,我觉得还是值得每个客家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