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官员在验明正身之后很快地就把需要的手续办好了
速度快的让余令以为吏部给自己下套了
望着余令离去,负责吏部“考公”的官员松了口气
“大人,我见这位穿着不一般,气度也不凡,家境想必也是极其优渥,就这么容易让他把事做好了?”
办事的这位考公官员闻言呼吸一滞
都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在考生的这个群体里“不让人考公,就如挖别人祖坟”,眼前的这位还是一个东厂千户
“来,我告诉你原因!”
“大人你说!”
望着小吏真的走过来听原因,气的肚子都在疼的金考功拿起案前的书,卷在一起握在手里就开始敲
“我让你好奇,我让你好奇,你是想老子夜里敦伦的时候被人盯着看么?”
书卷打人啪啪响,吏部里面的那些文选、验封、稽勋等官员赶紧错过脸
看不见不雅,就没有不雅
“错了,错了,错了……”
……
从吏部出来余令就去了贡院,那里的考生多,方便互保
为了服务考试,有衙门的官员在那里稽查审核
审查完了之后签署具结文书
考生互相担保的制度在唐代就有了,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行科举,总结了以往科举制度优劣,建立了新的制度
合保的最终目的是科举的公平性
有了吏部的出具的文书证明,余令立马就不尴尬了
衙门核验的余令保书,盖上了戳,接下来只需要找四名学子就行了
“你叫余令?”
余令见这名学子面带疑惑赶紧道:
“放心,我不是那个余令!”
“真的?”
余令觉得这些读书人一点都不好骗,跟说书人讲得不一样
细细一想余令觉得说书人真是需要治了
这群人太无法无天了
戏文里说王宝钏一人一牛苦守寒窑十八载,最后终于等来的薛平贵
这个凄惨又圆满的故事让闷闷哭的泪眼婆娑的
余令是听的直叹气
这故事的这个版本得改一下,这年头有牛的可不算穷人
王榆晚他家这么大的家业也才三头牛
整个黄渠村一百多户都找不到一头牛,往上数一代也是如此
见这人狐疑地望着自己,余令赶紧道:
“兄台,看书么,钱大学士家借来的,你看这本书的上面有他的作序,还有私印,我可以借你看一会!”
这位学子闻言脸色稍霁,轻声道:
“余兄台,敢为你这是第一次考么?”
“是的,第一次!”
“来,我与你互结作保!”
余令最懂借坡下驴,闻言大方道:
“来,书给你看,记得别舔手指翻书啊,钱大学士最不喜欢这些!”
“好嘞!”
这不是余令在瞎说,而是凉凉居士真的很讨厌这个行为
他这类的文人翻书不用口水舔一下手指
他看书翻页用的是“书拨”,还是玉做的,他的那个书拨还是从隋朝的古物
这玩意,它不仅用于翻书,还可以作为书签或镇尺使用!
除了玉制书拨,金银铜翡翠都有
看什么书,用什么书拨他都记录的,因为这个书拨也是书签
查资料的时候,他对照记录去找书拨就可以了
不光钱谦益,很多文人看书都有书拨,有的是当书签,有的是当镇尺
实际上,大文豪根本就不舔手指来翻书
也不是说书人讲宋朝王安石看书入神,翻书太多,手指沾染了油墨把嘴唇染黑
只能说,写这个王安石认真读书故事的这位作者家境和学问一般
他都不知道大文豪读书会有这么多门道
余令其实也不知道,余令开始也是舔的
因为没有页码数字的确不方便,书本不隔断,密密麻麻,越是古老的书越难找,也越是不好翻阅
后来为了方便,余令看过的书都会在书角写上页数
余令以为自己很聪明,只有去了钱家余令才看到“天宫的一角”
人家的一个书拨竟然是隋朝的
“天啊,真是钱大人的书!”
这一声叫唤,吸引了不少的学子过来看热闹
余令信心大增,忍不住喃喃道:“早知道这么简单,前面也就不用跑断腿了!”
“余兄台说什么?”
“哦哦,我是说你刚才怎么问我是不是第一次考?”
“考试需要个好兆头,我们这些学子互保自然要和第一次考的一起,这叫好彩头,也叫一举中第!”
“落榜的?”
“霉运,我们不沾!”
余令懂了,这应该就是鄙视链了,那些经常落榜的学子不是很受这些头一次考的考生待见
他们认为他们落榜不是实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