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裳摸着碑身的碎瓷,发现每片都带着灼烧后的凉意:\这些碎瓷...是当年百姓用自家瓷器砸妖火的?\
\正是。\老者的声音忽然哽咽,\妖火焚山时,山下百姓砸了祖传瓷碗,刻着'正'字抛向妖群。陈平安说,这碎瓷片里,藏着人间不肯低头的气。\
丹月的问心镜突然照见山脚下的村落,百姓正用碎瓷片镶嵌新碑,每片瓷上都刻着\正\字:\就像刘羡阳的铸剑炉、魏前辈的守山碑,都是地脉的一部分。\
老者忽然取出个锦囊,里面装着三百片焦黑碎瓷,每片都刻着当年抗妖百姓的名姓:\这是陈平安留下的'正心图',每片碎瓷对应一处地脉正气。\他将锦囊递给商清影,\归乡门的'正心锁',就在这些不屈的念想里。\
暮色中的正阳山旧址,碎瓷片映着天边残阳,竟在废墟上空拼出\归\字。商清影的琴弦奏出刚猛与温润交织的和鸣,那是山岳的脊梁与人间的傲骨共振的声音,琴面显形的字迹写着:\正心连地脉,碎瓷铸山魂。\
却裳望着老者拂尘上的\正\字碎瓷,忽然想起陈平安在落魄山的信:\原来每片碎瓷,都是人间不肯熄灭的正气。\
老者点头,望向西北方的问心崖:\陈平安在长城说,地脉三锁需'守、心、正'三字。你们已集'守山'、启'心印'、正'山骨',剩下的天锁,该去问心崖寻那'归'字真火了。\他抬手将拂尘中央的\正\字碎瓷摘下,嵌入丹月的问心镜,\这是正阳山的'正'字剑意,替我带给陈平安。\
雾气漫过正阳山废墟,这次的雾里有焦土的气息、碎瓷的微光,更有正阳山遗老眼中未灭的星火。丹月知道,当他们带着\正心锁\离开时,归乡门的地脉三锁已然圆满,而前方的问心崖,正等着他们用\人念、地脉、正心\与青冥天锁共鸣。
山风掠过断墙,吹起陈平安当年刻在碑首的\正\字,碎瓷片随之轻颤,仿佛在应和北岳的松涛、铁匠铺的锤音。商清影忽然轻笑,琴弦上的碎瓷穗子与老者的拂尘相呼应,在暮色中划出一道刚正的光痕——那是人间正气与山川骨血的共鸣,也是归乡路上最刚硬的印记。
——————
正阳山的残阳尚未沉落,丹月袖中罗盘突然顺时针轻颤,指针如浸春水般指向西南方向的粼粼波光。商清影的七弦琴淌出温润水音,琴弦上的碎瓷穗子竟映出\梳水\二字,笔锋流转如江豚摆尾,正是陈平安当年在渡口赊酒时的字迹。
\师兄,罗盘指针在沾水。\商清影望着江面漂浮的碎瓷灯,琴面上跳出幅水墨插画:陈平安坐在乌篷船头,用碎瓷片替老剑圣修补船舷,\《耕战录》说,梳水国的每滴江水都认得陈平安的船桨。\
却裳的剑柄碎瓷泛起微凉,渡口石阶上的青苔突然亮起,显露出半枚嵌在石缝里的\水\字碎瓷:\这是...老剑圣的居所?\他望着江心漂浮的竹楼,楼角悬着的青铜铃铛里竟嵌着剑气长城的砖屑。
话音未落,江面荡开细碎波纹,竹楼方向传来醇厚嗓音:\青冥的风,把碎瓷香都吹到老夫的火锅汤里了。\乌篷船破浪而来,船头立着位蓑衣老者,腰间酒葫芦用碎瓷片拼成鱼鳞纹,正是陈平安在长城送的\护江符\。
丹月的问心镜映出老者酒葫芦上的碎瓷,每片都刻着江豚纹样:\前辈可是梳水国老剑圣?\她取出正阳山得来的\正心图\锦囊,碎瓷片与老者酒葫芦相触,江面竟显露出陈平安当年与老剑圣论剑的水痕,\陈平安说,梳水国的地脉碎瓷,藏在您的剑穗里。\
老剑圣抚掌大笑,船舷突然浮出七枚碎瓷盏,盏底分别刻着\江、湖、河、海、溪、涧、泉\:\那小子临走时,把老夫的剑穗拆了,说要拿碎瓷片给江水刻护心咒。\他指向竹楼内沸腾的火锅,汤底竟泛着碎瓷微光,\今日用长江水煮火锅,就着青冥雾酿,正好聊他的碎瓷经。\
商清影的琴弦突然奏出水流与剑鸣的和音,引动江面碎瓷灯汇聚,拼出梳水国的地脉图。他盯着老剑圣腰间的碎瓷剑穗,发现每片都映着不同水域的波纹:\前辈的剑穗,可是陈平安用望海碗残片与梳水国的水精共炼的?\
\好眼力!\老剑圣抬手,竹楼木门自动推开,门楣上的\水\字碎瓷与却裳剑柄的\魏\字、丹月的\正\字同时发亮,\当年他在老夫的剑穗里藏了'水'字碎瓷,说归乡门的'地脉三锁'缺不得这道活水。\
竹楼中央摆着青铜火锅,汤底翻滚着江鱼、山菇与陈平安当年带来的大骊炊饼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