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化
就像小说里说的:记忆被情感改头换面,真相无从考证
看到最后,他想要对刘小宁收回那些他看不懂的话,青春是共通的,或许边远地区的青春跟燕京大院子弟的不尽相同,但青春的本质是一样的
现在姜闻甚至觉得外国人都能看懂
英哒也已经看过了,客观讲,文字很有风格,故事也很吸引人,见姜闻对魏明的这篇小说如此推崇,他不解道:“这篇小说可没少埋汰咱们大院子弟”
姜闻理所当然道:“我觉得当时咱们确实挺傻缺的,人家写得也挺客观的啊”
甚至在不了解大院子弟的其他读者看来,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大院子弟在老莫吃饭,拍婆子,看内参片等生活细节,反而让外面的人产生了对大院子弟的羡慕情绪
见姜闻对魏明崇拜的厉害,而且魏明现在是募捐英雄,国家树立的典型,哪怕英哒跟他不太对付,也不敢说他的坏话,只得摆摆手走了
姜闻是很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把政治背景模糊化,聚焦于个体心理体验的故事,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故事才能更持久,几十年后看也不觉得过时
而当政治风向变了,很多当下大红大紫的作品在未来将无人问津,甚至被鞭挞,但只要少年仍有烦恼,《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会一直有意义
而此时评论界出现了一些对魏明,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批评声音,主要就是针对姜闻喜欢的点
有人觉得魏明丧失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宏大,也没有了《放羊班的春天》的深刻,这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以上那些作品相比过于小家子气
就一个男孩的青春期故事,值得一个国宝级青年作家洋洋洒洒的八万字吗?
“简直太浪费笔墨了,如果换成英文歌词,估计都能给国家换回上亿外汇了吧”这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在《文艺报》上的评论
而他的评论也恰好体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时代多的是宏大叙事,多的是为国家为人民,唯独缺了一些“为自己”
也正是这份“为个人发声”的特殊意义,让《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青年群体中大受好评,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奉若经典,以至于一书难求
《十月》本以为50万册已经不算低估了,没想到根本不够,才上架没两天就收到了好几通催印电话
最终主编大手一挥:“加印,再来30万!”
如此魏明+魏什么在这个9月联手砍下了100万册发行量,且分别在各自的受众里引发巨大讨论
这部小说里的很多痞里痞气的金句也开始在青年群体中流传开来
陕西的贾平凹在看完《十月》上魏明这篇小说后,对身边的路遥感慨:“感觉从此以后要出现一种以燕京方言为主要特色的京味儿小说了”
路遥放下咖啡杯,又抽了一口烟:“他写他的京痞,我写我的秦土,你再给我看看我这篇《人生》写得如何”
此时已经退伍,正在燕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卖糖盐水和葡萄糖的王硕不甘于就干这点事,他也在坚持创作
刚刚写得了一篇小说,立即找到好朋友郑小龙,让他这个北大中文系的才子给掌掌眼
郑小龙也是大院子弟,他笑道:“我就一分校的,你甭抬举我”
王硕随手拿起郑小龙桌上的一本杂志:“快点给我看看,别不识抬举”
郑小龙哈哈一乐:“我觉得你这风格可以跟魏明学学,就你手上那本杂志,翻开101页”
ca.sbs手机版:ca.sbs